手机版
1 1 1

支部党员开先路 远教快车助民富
——绥阳县东山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致富工作侧记

贵州绥阳县委组织部 舒延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阳春三月,春风得意。你若走进绥阳县洋川镇东山村,入眼就见农家院落,处处飘香,给人以“春光惹人醉,梨花作雪飞”的恬静之美和诗一般的遐想……

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发展到如今全县响当当的水果专业村;从农民住的土坯房、老木屋到如今的小洋楼;从人均纯收入600多元到如今的5000多元。近年来,绥阳县洋川镇东山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技术支撑,大力发展水果产业,找到了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致富之路,农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支部找准致富路

有人说,一个观念的更新会带来一个新的产业的兴旺,这在东山村确是不争的事实。

东山村距县城仅2公里,虽然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但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缓慢。1998年以前全村农民主要靠种植水稻、油菜解决吃饭和用钱问题,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是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温饱问题都难以保证。当村支部向全村提出退出80%以上的土地,建设水果专业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后,遭到了多数村民的反对。 

面对一时难以说服的群众,1998年8月的一天,村支部书记杨家权带领18名党员前往邻近的桐梓县小坝镇学习取经,参观学习当地的经果林开发后,党员们深有感悟。回来后,村党支部决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以水果为支柱产业,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致富之路。 

党员架起示范桥

要放弃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水果为生,很多村民一时扭不过弯。村支部决定首先从党员转变观念,从党员身上打开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经过多次召开党员会议,统一了思想,并迅速在田湾组的望天田里搞起了党员示范点。当年,全村18名党员率先种植了经果林110亩,主要栽种日本沙梨、白香蕉、葡萄等2万余株。 

党员示范点建起来后,村党支部又组织全村60多名妇女、村民代表到桐梓县小坝镇、遵义县新舟镇等地长见识、转观念、学经验、学技术,开了眼界的东山村妇女成了全村经果林开发的主力军。在村党支部的引导和党员的示范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村共种植了500多亩各种品种的梨子,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从1999年到2002年,虽然梨树结出了果子,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效益并不好,有些村民甚至村对支两委引领的这条致富路表示了质疑。

远教铸就快车道

面对村民的疑惑,该村党支部及时召开支委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认为根本还是缺乏技术的原因。村委一班人通过多方协调,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络。党员干部带头从远教网上学习梨树种植的各种技术,并结合农时季节,采取集中学习或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对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果树尤其是梨树的育苗、栽种、防虫、防病、贮存、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培训。2003年8月,该村又成立了水果种植协会,适时邀请果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指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让80%的村民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资格,拿到了“绿色证书”, 并逐步探索出了“支部+协会+远教+基地”的发展模式。

果农通过远程教育不但学到了技术,还找到了销路,尝到了甜头。“水果套袋”这是东山人2004年通过远程教育学到的一门新技术,这一年,果农张永辉大胆为梨套袋防虫害、药害,摘果时她的梨品相格外出众,口感格外纯正,并由专业协会统一销售,当年仅梨子收入就有2万余元,比其他未套袋的梨产值提高了近30%。村民冯传远,过去在自己的7亩坡耕地上,年复一年的种植传统农作物,每年收入不过3000余元。2003年改种水果后,在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撑和专业协会的支持下,如今成了全村响当当的水果专业户,7亩坡耕地年收入达32000多元,是他过去10年传统种植收入的总和。

群众致富奔小康

为防止市场风险,在村党总支的支持和引导下,该村水果种植协会筹资建起了一个容量为25吨的冷冻保鲜库,让本村水果实现了“旺储淡销”的销售模式。会员们说,建起了水果保鲜库,我们不再为销售担心了,只管大胆种,行情好就卖,不好就存起来。

从百亩到千亩,从一个品种到多个种类,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东山村以水果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让全村人步入了小康。如今,全村发展水果达7大类30余个品种,面积2000余亩,年收入200余万元。协会会员大户均种植面积达近8亩以上,单是水果收入每年就可达到7万元以上,一般农户也在3万元左右,果农户均收入1.5万元以上,该村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不足1500元增长到5000多元。“东山梨”、“东山李”、“东山枣”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品牌,远销贵阳、重庆、四川等省内外市场。

青枝点红瓦,绿叶映白墙,一排排整齐的黔北民居,一处处梨树飘香的果林,让人流连忘返……在生产发展后,村党总支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近年来,全村共建独具特色的黔北民居风格住宅68栋,硬化进寨公路8000多米,硬化院坝38660平方米,硬化连户路16公里,修建花池48个、乒乓球台28个、羽毛球场3个、门球场1个,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农民文化广场,有25户果农还修建了别墅,过上了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1日 17:5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