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那山,那人,那份情……

重庆綦江文龙小学 焦春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没有那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愫;也不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人。但自我踏上讲台后,我发觉我很容易“动情”:学生偶尔的懂事让我激动;同事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叹;留守儿童的落寞与无奈让我揪心……蓦地,发觉自己的心灵已经成为收藏感动的“仓库”,总是记录着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瞬间,那些挥之不去,又频来入梦的山山水水;那些催人奋进的平凡 “榜样”;那些暖遍全身的浓浓师爱……

难忘“那座山”

2008年暑假,受同事小杨邀请,我终于得以登上那峻拔的蟠龙山。蟠龙山海拔1100多米, 是中峰镇最高的山,那里离镇上足足有三个小时的崎岖山路,平时山上的人一般不下山,除非有十分重要的事要办才下山。

一路上,我怀揣着激动与好奇,迈着疼痛的双腿,与同事畅谈沿途美好的风光:清凉的山泉;倾泻的瀑布;惊险的古道;笔直的山路……均成为我们摄影留恋的好地方,一行人褪掉所有的包袱在山间行走着,玩耍着,不知不觉便爬上山顶,硬生生地把“威严“的蟠龙山抛在身后。队伍在一排低矮的土房子面前站定了,小杨介绍这便是蟠龙山小学,我便仔细打量起来:几间简陋的房子;一个用锄头充当的“打铃器”(已经生锈);一块长满荒草的小操场;一道道已经破烂不堪的教室门……这个不起眼的学校,在巍峨的蟠龙山前显得那么凄凉,那么势单力薄。

稍作停留,同事催促加紧赶路,不然会误了午饭时间,我也只好带着几分意犹未尽离开这所小学,但还是忍不住回头看看它——这所大山中的小学,这所在风中瑟瑟发抖的小学。它,已经深深地,不可遏止地,连同大山一起刻进我的脑海里。

难忘 “那人”

一路上,我都在打听这所学校的事情,我断定这个学校没有学生上课,小杨纠正我说:“不对,有学生!不过不在这里上课,在潘老师家里上课,一会我们去看他!”哦,潘老师!这个熟悉而又素未蒙面的老前辈,同事!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力量让他在大山中从教几十年?我期待能早点见到他!等待总是漫长的,两个小时后,我们终于踏上了去潘老师家的路。好不容易到了他家,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出门迎接我们:中等个子,一身朴素的穿着,一脸灿烂的微笑,满腔的热忱,这就是潘老师!

用不着小杨介绍,我便与潘老师拉起了家常,闲谈中竟然得知他是我初中的好姐妹的父亲,心中便增加几分亲近。与潘老师的闲聊虽然只有短暂的半小时,但我们还是谈得很深,很广。我们谈到教学,谈到学生,也谈到了大山中的生活,每每谈到教学,潘老师总是很谦虚,说要向我们年轻人学习,弄得我不知所措!他有所不知他才是我的偶像,一个淡泊名利,一心只为教育的榜样。谈到学生,他显得越发活跃起来,脸颊泛着红光,一边“嗔怪”学生的调皮,一边自顾自地“憨笑”,看着他,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慈父般”的老师,在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一个个可爱的“儿女”。

已经年近半百的他,三十多年来,为了山里孩子的学习梦,为了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次又一次放弃了到城里发展的机会。说到城市般的生活,潘老师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习惯山里的生活,这个家离不开他,他也无法割舍这里。”听到此,我明白:不单是家需要他,更多的是这山里的娃需要他,离不开他。谈到家庭,由于家庭负担重,他不得不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种点田,到山上去找点山货,利用难得的下山机会,背下山换点日用品补贴家用,但他很成功,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名牌大学,说道此处他非常高兴。

“一辈子为了学生呆在深山里,潘老师您觉得值吗?”我深情地问道。

“学生心里有我,我感觉值……”

面对一群质朴纯真的山里娃,潘老师倾注了全部心血。蟠龙山100多户村民分散在20多个大大小小的山旮旯里,8位读书的孩子中有2位孩子家长长年在外打工,“留守孩子”只能寄托在爷爷奶奶家,孩子们早上出门至傍晚放学回家,这一整天都交给了潘老师照管。学生上学时衣服被雨水打湿,潘老师就生火帮他们把衣服烤干再上课;遇到下雪,在放学送学生回家的路上,潘老师总是走在前头,将年幼的学生安全地送到家才返程。去年的一个下雪天,正值新学期刚开学,潘老师的爱人想到这样的下雪天,又刚开学,便劝说其不要去上课了,但潘老师想到孩子们一定都会去学校上课的,因为学校从来没有随便停过课,他就照常赶往学校去上课。因下雪,路非常难走,一不小心,他从一个陡坡上滑下十几米,把脚给扭脱臼了,右手也被树枝划得鲜血直流。但她忍着剧痛爬了起来,继续赶往学校,一路上脚却慢慢肿起来了,赶到学校时,脚已经肿得碗口那么大了。当潘老师用右手撑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时,学生们看着慢慢染红的粉笔,个个都哇哇大哭起来。这一次,李老师与8位学生哭成了一团,回忆起这段往事,眼角有一丝红润的潘老师笑着说道:“学生心里有我,我感觉值……”。

短短的半小时谈话后,潘老师去张罗晚餐,准备好好款待我们这帮远道而来的同事。我便借此机会参观了他的“学校”:几张破旧的课桌,一块斑斑点点的黑板,一张老式的教师办公桌上还摆着一小叠未发给学生的旧作业本。我饶有兴致地翻开看看,每个本子都批改得很认真,有圈点,有评语,一个个刚劲有力的方块字,无不倾注着一个老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和爱!看到这些,我心中莫名地涌起了一种敬仰:大山平凡、孤寂的生活没有抹平一个教师对教学的热爱啊!

难忘啊,“那份情”……

一路同行的刘主任(德育主任)还讲述了潘老师在“5.12”地震捐款的经过……

天还没有大亮,他就早早地上路了。由于山上常年阴雨,就算是六月天,路也很滑,一不小心就会被摔一跤,摔一身泥。这一次他摔得脚都肿了,但他仍然在路边找根木棍拄着继续往前走。平时三个小时的路程,他走了近四个小时。

“老潘,又下山来给孩子寄生活费啦?”

“不是,今天才13号。到发工资才给她们两姐妹寄。”他边说边掏出一大把角票。“在电视上看到四川那边发生大地震了,真惨啦!我和孩子们看到那情景都哭了。这里是孩子们的挖药材攒起来的一点零花钱,虽然不多,但它是我们的一片心意。”

“老潘,这怎么行?山里的孩子本来就很苦了,平时的学习用品都没钱买,衣服也靠我们捐助。我看你还是给孩子们带回去,告诉孩子们,他们的心意我们心领了,我代表灾区人民感谢他们了。”

“刘主任,是不是嫌钱少,这钱再少也代表着孩子们的心意。怎能不收呢?”

我看着他有点生气了,只好把他放在募捐箱里。“那边也不容易,我也捐一点。”说着,他又从内衣口袋里掏出汗津津的350元钱放到桌子上。

“老潘,这钱我绝对不能收了。嫂子常年卧病在床,每个月至少两三百元的医药费吧,两个孩子又在上大学,每个人至少五百元的生活费吧,你才不到1200元的工资。你怎么能捐这么多呢?”我指着教职工捐款统计表对他说,“我看只要能过路就行了,何苦呢?”

“因为我是党员,别人捐多少我不管,我就这么决定了。至于孩子们的生活费,我会想办法的。”

没有办法,我只好在表上填上自募捐以来的最大数。潘老师那颗大山一样博大淳朴的爱心、那份情真让我感动许久许久……

在潘老师家的日子过得异常的快,同时也快乐着,感动着。为潘老师那份执着与认真所动;为潘老师那份清心寡欲、超凡脱俗所动;为潘老师那份简简单单、平平凡凡所动。巍巍蟠龙山固然磅礴、美丽,但潘老师那份对大山的守望俨然如峻峭的山峦久久屹立在我的心中……那座先前看起来瑟瑟发抖的“蟠龙小学“也因潘老师的坚守变得格外的挺拔与高大!

一位平凡的山区老教师,他不平凡的事迹,让常人难以想象,更令我肃然起敬!他付出的爱和执着,让我知道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谛,怎样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慰藉!他是我心中那大山深处一颗点燃圣火的巨星。

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潘老师做的正是叶的事业,几十年来他正用叶的谦虚与坚强站立成自己的方向,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做一个真正的为人民着想的党员!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2日 10:2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杨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