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科学精神 照亮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之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5月14日,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在这份近4000字的文件中,“科学”一词贯穿始终——科学规划、科学布局、科学重建……

  面对灾区群众尽快安定的现实需求,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多重任务,面对灾区发展振兴的长远期待,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精神,激励四川迈步灾后恢复重建之路。

  尊重规律 汇聚民智

  更多视角谋划、更多层次倾听、更广范围征集,让规划和重建的过程成为倾听民声、集思广益的过程

  5月11日下午,芦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板房里,进行着又一场重建规划编制讨论会。这一次的主角,一方是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另一方是芦山县各部门、乡镇负责人,还有来自最基层的农民群众。

  这场讨论并没有成为专家们的“一言堂”,整个过程中,专家们一直在静静地听基层代表的意见。

  倾听,是一种途径,更是一种尊重。4月底,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我省坚持开门编规划的原则,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尊重雅安特点,坚持广开言路,让规划和重建的过程成为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过程。

  尊重历史——将充分借鉴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规划的成功经验,系统考虑城镇体系、城镇基础设施、村镇及农房建设、城镇住房、景区及世界遗产地等多个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同时统筹考虑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尊重民意——4月底开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科技厅等多个部门组织的小分队深入灾区,为恢复重建规划征询群众意见:住房重建是一步到位还是分两步走?居住形式是集中还是分散?产业重建该从何入手……

  尊重专家——为健全规划决策咨询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5月初,我省成立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专家指导组,来自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震学、地质学、灾害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16位专家任成员。

  更多视角谋划、更多层次倾听,更广范围的征集,开门编规划——这样的机制,只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少留盲区,少留遗憾。

  早中求快 快中求好

  规划编制早启动,规划过程数易其稿,目的是为又好又快重建打提前量、夯实基础

  高温、暴雨,将是灾区未来面临的极大考验。如何又好又快进行灾后恢复重建,让灾区群众尽早入住新家园?

  我省早启动、早谋划、早准备,在早中求快、快中求好。

  震后第二天,抢险救援紧张进行之际,省委、省政府便要求相关部门迅速召开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启动会,对相关政策建议进行认真梳理。随后,我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1+11”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基本框架很快确定。“1”,是总体规划;“11”,是城乡住房建设、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灾后重建土地利用、旅游文化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规划。

  各个部门立即行动。4月26日,《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截至5月18日,旅游专项规划已完成第九稿的修改,预计6月初出炉。

  灾损评估是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地震当天,武警黄金三总队即刻受命组织专业地质灾害评估队伍,配合国土资源部专家组开展地质灾害评估、次生灾害隐患排查和灾后安置点选址工作。

  日前,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初稿已具雏形,将于5月30日前完成;6月30日前将形成总体规划送审稿,经省政府同意后报国务院审定发布。

  着眼振兴 奋力跨越

  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物质与精神、困难与机遇等五大关系综合考虑,推动灾区走科学重建、跨越发展之路

  芦山的根雕工艺源远流长,2012年,当地根雕业的产值达到10亿元,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但20多年聚拢起来的市场人气,一夜之间被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散了。对于当地众多商家而言,灾后恢复重建,不仅是要修好房子,最重要的是如何能让这个支柱产业实现复兴。芦山县城根雕产业的处境,是灾后恢复重建面临复杂局面的缩影。灾后恢复重建,不仅涉及安居,也要考虑乐业;既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自然;既要考虑当下,又要着眼未来。如何综合考量、统筹兼顾,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1+11”规划的实施,我省明确,从11个方面研究重建支持政策,主要涵盖财政、税费、土地矿产、投资、生态环境、金融、产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粮食、地质灾害防治等内容。

  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要整体谋划灾区重建和发展,把恢复重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结构转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设施、城乡居民住房建设;统筹群众生活、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贯穿科学精神?既立足当前、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又着眼长远、大力促进灾区发展振兴;既遵循自然规律、发展规律,又尊重群众意愿。优先推进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加快公共服务重建,加强基础设施重建,高起点推动产业重建,突出抓好生态重建——《决定》锁定灾区恢复重建五大重点任务。

  如何体现科学理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灾后重建首先是人的重建,安顿、安置、安稳、安全、安定、安心,落脚点都在“安民”。救灾是救民,重建是为民,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检验灾后恢复重建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记者 梁现瑞)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2日 16:46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徐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