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贵州仁怀创新非公企业党建模式

贵州仁怀市委组织部 张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近年来,我市按照“企业需要、党员欢迎、职工赞成”的指导思想和“双强六好”的总体要求,大胆探索,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实现了“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惠民生”的目标。

一、创新模式夯基础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市委多次专题研究非公党建工作,出台了《促进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成立非公经济党工委,实施非公企业党组织上交党费全额返还制度。市委组织部全面负责指导非公经济党建工作,按照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企业类别将非公党建工作指导任务分解到市党工委和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与基层党建、机关党建同研究、同部署;市非公党工委具体负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组织实施、督查考核;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履行属地管理职能,分类跟进;工青妇等部门协作配合,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统筹、组织牵头、党工委主抓、企业主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创新组织设置。通过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找出了一批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按照“组建与规范并举、组建与发展并重”的思路,对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均单独建立了党组织;只有2名正式党员的,采取从镇或村增派1名党员作为党建指导员的方式满足3名正式党员要求,再单独建立党组织;不足2名正式党员的则依托“村居、园区”共同组建党组织。目前,全市1917家非公企业共有党员3641名,建立党委6个、党总支和党支部156个,其余均采取企地联建和企企联建的方式组建。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实现了“哪里有企业和经济活动,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开展”。

三是创新队伍配备。针对非公企业党务干部缺乏的实际,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面向社会选聘党务人才担任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另一方面采取由市委选派改非领导、镇(街)选派优秀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的方式,解决了有人抓、会抓、专抓的问题。目前,全市已派出党建指导员564名。党建指导员陈琦在酒中酒集团担任党委副书记期间,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引领作用努力为企业增产增效,实现了企业业主满意、党员满意、员工满意“三满意”目标。因此,他还被集团提拔为副总经理。

二、三重并举增活力

一是重思想引领。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管好企业职工队伍、做好质量监督、把好法规关口,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引导不强制、监督不对立”,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糊涂酒业党委、国台酒业党委开展统一思想聚人心、组织关怀暖人心、保障权益稳人心、赢得信赖得人心的“四心行动”,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企业发展。怀庄集团持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办事不忘党的宗旨、下海不忘党员身份、经商不忘遵纪守法、致富不忘社会责任的 “双思四不忘”教育,实现了人心齐、质量稳,集团创建30余年,无员工跳槽、无质量投诉。

二是重党群共建。按照“机构同步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工作同步开展”的一体化工作体系,各非公企业党组织整合资源、党群共建,共同推动企业发展。各企业根据员工人数,按照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预算了党组织活动经费,保证党组织活动正常有效开展。同时,各企业均设党建办,党组织书记、专抓人员均享受相应待遇,保证非公党建专抓队伍在非公企业中有地位有待遇。非公企业党建带动了群团建设,各非公企业都按照党建“1+4”的要求,健全了非公企业关工委、工、青、妇组织,各种组织都在企业中积极发挥作用,使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得以突显。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结合实际选准党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党建品牌特色各异,深受职工欢迎,凝聚了人心和力量。

三是重创先争优。树立“党建立企、品牌强企、文化兴企”理念,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创先争优。全市非公企业形成关键岗位有党员、攻坚克难有党员,支部“争比进位”夺红旗、党员“比学赶超”争红星的良好氛围,如糊涂酒业开展“双比双争”、“党员明星岗”活动,爽净公司开展“感恩文化”建设,引导员工感恩企业、企业感恩社会。涌现出国家、省地市先进党组织28个,红星党员438名,评选出了“十佳”优秀企业党组织书记和21名技术攻关优秀党员。近三年,发展378名优秀员工成为党员,185名优秀党员成为车间骨干,上百名党员成为班组长,有的进入企业决策层,27名企业业主发展为党员。全市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坚强后盾。

三、企地共建促发展

一是建立三个“1+1”模式。三个“1+1”(即:党委“1+1”、支部“1+1”、党员“1+1”)是我市在非公企业党建中,探索建立的企业党组织与地方党组织“齐创联争”的企地共建新模式,逐渐成为企地共建新载体。通过党委“1+1”,乡镇党委与企业党委认真落实联系会议制度,共商村企发展;通过支部“1+1”,企地基层支部立足各自优势、互通有无,共同开展支部活动,实现企地共同发展;通过党员“1+1”,开展结对帮扶,充分发挥企业党员有文化、思维广的优势,与农村党员结对子,帮助农村党员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酒中酒与茅坝镇两河村、糊涂酒业与坛厂镇樟柏村、超一集团与下坝村开展对口共建,全市非公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通过三个“1+1”模式,企地形成了“组织生活联过、党员队伍联建、活动载体联创、服务群众联做、党建资源联享、企地发展联促”的“六联”工作机制,促进了企业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是建立队伍共建机制。茅台镇选派20名民企老总到村(社区)挂任副书记,20名村(社区)干部到企业挂任党组织书记或党建指导员。通过地企互派挂职,企业老总通过村官平台,发挥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优势帮助村、(社区)理清发展思路、找到致富门路、铺好创业道路。村干部在指导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时,学习企业管理和经营理念,思想获得大解放。在涉及园区建设的地方,乡镇党委均在成立园区临时党支部,将在建企业的党员和镇村党员组织在一起,实现同管理、同劳动和同吃住,加强党组织对企业的服务和指导,激励党员发挥先锋作用,推进了企业入驻投产。

三是建立双向互动机制。各级党组织与非公企业党组织建立“群工110”服务机制,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三合镇建立了企业服务卡,推行“保姆式”跟踪服务,加速推进企业各项建设工作。企业在壮大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在全市教育基金捐赠中,钓鱼台国宾酒业、老掌柜酒业等非公企业累计捐款达1300多万元;五星酒厂、界牌砂石厂、梯子岩煤矿等非公企业还筹集了100多万元的党内关怀基金,帮助解决贫困老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各非公企业党组织积极协调企业向所联系的村投入资金,解决交通、水利、村庄整治等难题。据统计,国宝酒厂、赖世家酒业、酒中酒集团等非公企业在全市共实施帮扶项目356个,投入资金5320万元。通过“农企对接”直销模式,支持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特色果蔬,满足企业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充分利用自身培训基地,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机会。通过企地共建,资源共享,既支持了农村建设,也促进了企业发展。目前,全市培育了酒中酒集团、国台酒业、云峰酒业、糊涂酒业等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效益优、信誉好的知名品牌,非公企业年创产值91亿元、年创税收6.88亿元,成为加速我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全市非公企业就业人数已达10万多人,人均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4日 16:0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