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彝汉双语”是彝区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法宝

四川美姑环境保护局 王福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语言是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全球各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如汉语,英语,法语,俄语等。而中国因地域广阔和民族众多,形成了以汉语为主,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的文化特色。其中彝语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已经有比较规范的习惯用法,使用范围较广,影响也较大。至今仍使用自己语言和文字的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世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三省,共有657万多人口。其中云南有405万多人,四川省有178万多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主要聚居区,其中美姑,雷波,昭觉,金阳,布拖东部五县是凉山州彝族主要聚居区,其余11个县市的彝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当前形式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对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彝汉双语”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彝族需要精通汉语,汉族或者其他民族要精通彝语,而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率先掌握“彝汉双语”,提升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打破基层工作的语言交流瓶颈,努力掌握好在彝区基层开展工作这一法宝。

首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相互往来,共同生活,形成了多种双语产生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恰当地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双语关系,不仅有利于我国民族地区科学文化的进步、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繁荣,更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无论是少数民族同志还是汉族同志,互学语言是一种相互交流的具体行动,是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情感的有效途径。在彝区基层工作,“彝汉双语”就是开展基层工作的第一项技能,而学习“彝汉双语”本身也是一个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促使了彝族和汉族干部群众之间的了解,促进了彝汉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互通有无,巩固了两个民族干部群众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彝族和汉族人民的和谐团结。学习“彝汉双语”不仅仅局限于因工作需要,而是以学习“彝汉双语”为契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两个民族的历史渊源、人文特色、民族风情、风貌习俗等认知,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拿捏有度和有的放矢。

其次,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的成功法宝。学习和贯彻好十八大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就得下基层,接地气,树新风,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从“坐机关”到“下基层”进行“望、闻、问、切”,其中闻和问,就要求我们听得懂,说得来。在全党上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彝区基层工作,如果不懂当地彝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何谈起,何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彝汉双语”学习,不断提高“彝汉双语”水平,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工作的关键。第一,掌握“彝汉双语”可以促进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过硬的当地语言底子,才能增加干部的亲和力,才能和当地群众亲切交流打成一片。第二,掌握“彝汉双语”可以加大基层彝族干部对外部信息的敏锐感和捕捉能力,更容易接受外部的新鲜事物和新观念,拓展眼界,突破思维,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的市场经济意识。第三,基层干部掌握“彝汉双语”, 能进一步增强工作自信心,敢于改革和接受新挑战,能够运用学到的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大胆地管理,使管理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第四,加强“彝汉双语”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彝族干部学习汉语,从根本上克服了语言文字障碍,提高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能力,更易于吃透文件精神和法律法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第五,基层党员干部“彝汉双语”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语言翻译环节,会使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大提高,更有利于推动基层各项工作的快速开展,懂民情知民意,做出实事求是的决策,更能反映群众的意愿。

如美姑全县彝族占98%,仅城区分布少量其他民族。县城机关单位彝汉比例悬殊,彝族干部人数占大部分,36个乡镇就有35个乡的党委书记是彝族,292个村书记全是彝族而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之彝族地区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或不平衡因素的影响,使得老一辈彝族干部和群众没有机会和时间接触汉语,有的仅仅会使用彝语,有的仅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汉语日常用语。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传下达和指导监督,在汇报工作进展和情况时我们要言简意赅,表达准确;在下达文件和传达会议时我们要贴切精神与要点,简单易懂。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面向基层、立足基层和服务基层,在开展工作时要能说会道,并且要说得明白,听得清楚。但前提是要求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彝汉双语”能过关。

再次,彝区的社会语言使用情况与彝族的居住格局密切相关。根据分布格局所体现的语言使用情况,可分为聚居区,杂聚区和城区三种语言使用类型。聚居区内的彝族主要使用彝语进行交流;杂聚区的彝族在家庭内部使用彝语,与杂居民族交流时则使用汉语夹杂彝语;居住在城区的彝族主要使用汉语交流,家庭内主要以彝语交流。据笔者在美姑工作期间所了解,美姑县彝族群众之间主要使用彝语交流,在和其他民族交流时使用汉语夹杂彝语;有的地方除老年人和文盲外,儿童和青少年一般都能熟练地使用汉语,外出务工的彝族群众还学会了普通话,在外求学的彝族青年除了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掌握了英语等其他国际语种。彝区的这种社会语言使用状况决定了在彝区基层工作过程中,不能单一的使用彝语或汉语。汉族党员干部学习彝语,是对彝族文字和文化的学习,是对当地彝族群众的一种尊重,是加深彝汉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密切联系彝族群众的桥梁,是对我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对我国多元文化和语言文字的保护;彝族党员干部学习汉语,是开展基层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彝区基层基本情况的客观要求,是对我国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包容。

综述所上,掌握“彝汉双语”确实是基层党员干部的一项基本与必要的业务技能,更是在彝区基层开展工作的首选法宝。为使用好这一法宝,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彝汉双语”培训班加以学习和提升,各级部门、单位设立“彝汉双语”学习小组,通过“一帮一”甚至“一帮多”等你教我学等活动,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互学习,努力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因地制宜地编写“彝汉双语”教材,该教材注重实用性、操作性和实际性,易学易懂,活学活用,生动通俗。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基层党员干部也能在彝区基层开辟新天地和工作新局面,实现人生价值,焕发新的光彩。“彝汉双语”这一工作法宝正在闪闪发光,它必将照亮彝区新生活。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4日 16:5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袁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