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生命航线上的生死竞速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陆航直升机在峡谷震区救援。周敬波摄

陆航直升机在编队飞行中。周敬波摄

  从汶川到芦山,每一次地震发生后,人民子弟兵总是奋不顾身地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救援大军中,陆航“雄鹰”总是成为第一支飞赴灾区勘察灾情、开辟生命通道的空中力量,给受灾群众带去信心和希望。

  组建26年来,无论抢险救灾、航空拍摄,还是军事演练、边防巡逻,成都军区某陆航旅都一马当先,数十次出色完成非战争军事任务,把钢铁般矫健的身影和绝对可靠的忠诚留在祖国大西南的天幕上,被誉为“西南第一旅”、“空中吉祥鸟”。

  闪电出击,赢得制胜先机

  “直升机的最大优势在于快捷灵便,抢险救灾的关键是争取救援时间,其作用无可替代。”曾多次和旅长栗国一起驾机转运地震伤员的参谋长李金武告诉记者,“车去得了的地方,直升机能去,车去不了的地方,直升机也能去。”

  陆航人的自豪感由此而来,也因此倍感责任重大。为锤炼应急应战能力,一个简单的动作,他们往往要重复千万遍;同一个课目,每年也要演练几十遍甚至上百遍。

  芦山地震当天,陆航旅220名官兵在家双休,3名飞行员远在百多公里外的雅安灾区探亲。但地震发生那一刻,他们心中产生了一个相同的念头:火速归队!尽管通信不畅通,休假官兵并没有全部收到命令,但震后第一时间,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奔向机场,进入各自战位待命。

  4月20日9时50分,成都军区21名前方指挥部成员抵达机场,任务直升机已滑入跑道,响起巨大的旋翼转动声。“起飞!”10时05分,旅长栗国和参谋长李金武各驾驶一架直升机,搭乘成都军区前指人员,编队飞赴灾区。

  此时,距离地震仅2个小时!

  此前,第一架直升机已从就近的夹江机场起飞,前往灾区从空中勘察灾情,通过实时图像系统向指挥部传回第一手灾情信息。当天执行第一批次飞行任务的机长唐海军,把这次救援比作“闪电行动”,“救灾如救火,每快一分钟,希望就增加一分,损失就减少一分,风险就降低一分。”

  半个多小时后,直升机在芦山中学操场上平稳降落,率先把军地领导安全送到灾区了解灾情,将第一批专业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运抵灾区。当天下午,直升机飞过所有受灾严重的城镇,在空中开辟出一条“生死航线”,在芦山、宝兴等重灾区开辟10个直升机起降场,成功打通了空中“生命通道”。

  汶川特大地震中,1128名地震伤员就是被陆航官兵迅速转送至后方医院,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才脱离了生命危险。2010年8月,四川绵竹市清平乡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紧急关头,陆航官兵挺身而出,立下首功。连续9天飞行774架次,解救受灾群众2415人,运送救援人员1303人,运送救灾物资193.9吨。

  据了解,在这次芦山地震救援中,陆航旅接到命令2小时内全部出动,80%以上机组能够独立遂行抢险救灾、低空突击等任务,部队快速反应能力比汶川地震前提高了3倍多。

  不怕风险,挑战飞行禁区

  直升机属低空飞行器,飞行安全受地形和气象条件影响非常大,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堪称世界之最,很多地方都是直升机飞行的“禁区”和“盲区”。

  “每次飞行,我们都是把脑袋别在腰带上!”谈起抢险救灾,旅长栗国一脸严肃。

  芦山地震灾区群峰林立,山高谷深,气流极不稳定。宝兴县城位于三条峡谷的交汇处,地震后交通、通信中断,成了“生命孤岛”。

  藏族特级飞行员、机长余德文临危受命,驾机直飞宝兴,可飞到宝兴上空,他才发现密如蛛网的高压线横跨在两山之间,狭长的河谷地带找不到着陆场!直升机在宝兴上空盘旋,连续3次试降都没成功。情急之下,余德文果断下达着陆指令:“规避高压线,由北向南顺风着陆!”顺风着陆非常危险,若不是转运3名重伤员,他绝不会冒这个险。

  直升机每次出现在灾区上空时,都有无数群众不停地朝飞机招手。“直升机的声音甚至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那些埋在废墟下的伤员,听到直升机的声音,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栗国说,这可以看作是他们一次次冒险飞往灾区救援的理由。

  灾区山多、雨多、雾多,一些重灾区地处两山间,空间狭窄,顺风速度大,而两山间还横着密集的高压线,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挑战。

  4月22日午后,陆航旅接到命令前往宝兴灵关镇抢运危重伤员。这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艰险飞行,所有航线都在高山谷涧,气象条件十分复杂。

  旅长栗国精选机组人员,迅速驾机升空,带头飞进了云雾山涧。不到10分钟,眼前白茫茫一片,能见度越来越低。“下面就是小中坝,这太危险了,还是等天气好了再飞吧!”领航员关民军看了看飞行地图,心里不禁一怔:9道18弯,两边山峰壁立,相距不到150米,这可是直升机飞行的“禁区”。

  “伤员等不起啊!”险象环生,栗国沉着冷静,手握操纵杆,不停地调换飞行高度,努力让直升机保持正常飞行姿态。汶川抗震救灾中,邱光华英雄机组就是在类似的气象条件和地形中失事的。

  最终,直升机冲出雾霾,成功在县城青衣江边的马路上单轮降落。旋翼距一个台地就三五米,操作不慎就会机毁人亡。

  “前后都是高压线,这样的着陆难度已经超出了训练大纲,算是超地形条件着陆。”在藏族特级飞行员多么秀看来,还有比这更惊险的飞行。4年前,他和战友们在西藏墨脱山体滑坡抢险救灾飞行中,差一点就踩到了死亡边缘,“为拯救群众生命,就是冒点险也值得。”

  芦山抗震救援中,陆航旅共出动直升机37架,飞行196架次,运送救援人员347人、各类救灾物资63.3吨,护送危重伤员36名。

  时刻准备,打赢下一场战斗

  “救灾就是打仗,打仗就要打赢。”这是陆航旅官兵立在心中的铮铮誓言。旅政治部主任张军告诉记者,汶川地震以来,部队每打一仗就进一步,应急应战能力大幅提升,各种突发状况都有预案。

  芦山地震后1分钟,旅领导召开碰头会,迅即启动应急预案;震后1分50秒,7道指令从作战值班室发出,全旅进入一级战备;震后5分钟,6个战备机组整装待飞……

  一切有条不紊、紧张有序地展开,靠的是一个个精细化预案。而这些预案,正是历次战斗的经验积累。

  汶川地震救援以来,该旅又先后参加了卫星回收、中印联合反恐训练、西藏墨脱救灾、跨区机动演习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安全飞行3769架次,积累了快速机动、远程机动、精确投送的实战经验,应急救援、区域搜救、外场保障等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汶川抗震救灾时,由于管理混乱、协调不力,场内物资装载效率低,就像打乱仗。芦山抗震救灾中,我们吸取教训,采取物资分类管理、统一计划,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负责地面后勤管理的副旅长罗友相说,地面保障井然有序,得益于一次次任务保障演练。

  近年来,该旅以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和编制体制调整为契机,对老机型和列装的新机型进行信息化加改装,陆航数据链系统、一体化指挥平台的嵌入和运用,大大提高了飞行精度和安全,各种飞行参数一目了然,指挥员坐在塔台上就能实时监控指挥。“如果汶川抗震救灾时装有这个系统,邱光华机组就不会撞山,即使失事后也能很快找到。”李金武告诉记者。

  “飞行人才年轻化是最大的变化。”李金武说,芦山地震救援中,“80后”新生代飞行员已崭露头角,而汶川地震时,他们还在“跑龙套”。

  芦山地震救援中,2008年毕业分来部队的15名新飞行员,有6人“挑大梁”飞赴一线。全旅能单独执行任务的年轻飞行员已超过半数,一支新生的空中突击力量正在迅速崛起。

  “有实战经验和飞行人才作支撑,我们随时可以打赢一场硬仗。”旅政委文银川自豪地告诉记者,陆航旅相继开辟了27条高原、高山新航线,有20余项飞行训练纪录填补了我军陆军航空兵空白,部队已从单机巡逻向多机编队全航线、全空域、全地域空中巡逻跨越,实现了由支援保障型向主战突击型的转变。

  军事小贴士

  陆军航空兵是以武装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陆军主战兵种,是陆军实施非线式、非接触、全纵深机动作战的骨干力量。其主要以低空、超低空为主战场,具有较强的空中攻击、空中机动和空中保障能力。

  在现代战争中,陆军航空兵可为地面部队提供直接空中火力支援,攻击敌方直升机和坦克装甲车辆,实施机降战斗,保障地面部队空中机动,可遂行空中侦察、警戒、巡逻、电子对抗、空中布雷、扫雷、战场补给、救援救护、通信和为炮兵校正射击,以及对敌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实施监测等任务。

  中国陆军航空兵自1988年1月成立第一支航空兵大队,建立培养陆航飞行员的陆军航空兵学院,经过20多年建设,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多种机型、具备相当规模和作战能力的现代化空中突击力量,部分陆航团已在编制体制调整中改制为旅。我陆航部队主要装备有:直—8、直—9、直—10、直—11、黑鹰、小羚羊等。(孙振整理)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6日 05:18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轲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