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返本复原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
——新时期党员如何进行学习初探之一

贵州遵义县鸭溪镇党政办 周国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物质生活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也是越来越快,随着越来越先进的高端电子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按理说,越来越便捷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然而,与之俱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过分依赖网络,报纸不看了,书也不读了。写个什么材料,百度一下,复制、粘贴、改几个词,OK。这样看来,网络真是好啊,资源共享万岁呀。

但是且慢,且慢欢呼。

资源是丰富了,无论需要什么资料,鼠标轻轻点,百度来帮助。一些时候,我也为如此的“高效”庆幸:网络真好。回过头,稍过一段时间,一旦网络信息断了,完了,什么工作都干不成了!想了想,对于以前的我来说,原本是个很简单的材料,原先只需提起笔来半小时就能完成的文字,如今提起笔来,抠破了脑袋,却半个字也写不出来了。通过反省,挖掘原因,深入分析,总算是明白了写不出来的原因:原来,长时间过度依赖百度,不看报纸不读书,有了问题问百度,早已滋生了一种惰性,以致于渐渐的连最起码的个性思维都在慢慢消退。

我悚然大惊,没了自己的思维,人脑不如电脑,今后怎么办?

据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4.35本,这不由得令人想到:是互联网冲击的后果么?因为4.35本指的是传统纸质图书,是不是多数都读电子书去了呢?不否认,互联网对阅读人口的影响,但是,国外的互联网同样发达,为何其传统图书的阅读量仍会远高于我们?调查结果表明,在欧美国家,75.3%的18~70岁国民仍然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影响是有限的。也有人会将原因归咎于图书价格太高,买不起书、读不起书。好吧,这也算是一个原因吧。不过,大量的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免费阅读,只要真心想读书的话,没钱买书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障碍。窃以为,中国人之所以读书少,关键是读书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在调查结果公布后,有过半数的国人并不觉得人均读书4.35本有什么不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心理。书籍的作用,在于传播知识、学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交流思想、反思社会。在实用主义心理之下,能够驱动中国人去读书的,可能主要是通过读书去获得知识,更通俗地讲,就是通过读书,获得文凭或某种职业资格,从而为自己的工作与发展谋得一个进身之阶。而一旦达到目的,书不过是一种过渡性的工具而已。读了,便束之高阁。

作为党员,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工作有多忙,都不应该以此作为不读书的借口。党章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三个代表”如是表述: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是肯定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何得到保障?这需要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从何而来?这需要先进的文化作为支撑,先进的文化从何而来?靠百度是“百度”不来的,它需要教育。我们常说的教育往往只局限于其狭义的含义,即学校教育。其实,就教育的本质而言,除了学校教育以外,更需要人们从更为宽广的领域去汲取营养,而阅读则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途径。《红楼梦》里面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是一种误导,它成为许多人不读书的一个名家佐证。因为古人还说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就学校那几册薄薄的教科书,再怎么经典,毕竟还单薄得很,远不足以支撑一个人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一个发生在理工科大学里的笑话,很能说明问题。在某大学校园内,挂出了一个横幅,“欢度国庆”,于是就引发了如下一段对话:

甲:国庆?国庆是什么意思?

乙:国庆,就是国庆节呗。

甲:国庆节?是哪天?

乙:好像是十月吧?

甲:(若有所思状)哦,十月……

学校教育到了高中会分文理科,文科学生不懂分子式,理科学生不知道国庆节,这成了中国教育的一个怪现象。这里,笔者无意将责任推到学校老师的头上。毕竟,分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然而,专业人才们却忽略了一个最起码的问题,分科,并不意味着不要阅读了。尤其是传统国学中的精华,无论百度多少次,即便百度到了,永远都只属于百度。

学习要回归本原,必须老老实实地把书本找回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否则,广大党员同志们最终只能成为“百度奴”。这对于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六千万中国共产党员来说,是莫大的讽刺。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7日 16:5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