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进村入户随想

贵州遵义市凤冈 周文溪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  放下架子,进村入户,向一线干部学习,向先进党员学习,向淳朴、厚道的农民群众学习,已经是组工干部的“必修课”了。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来到组织部的第一天,组织部的领导找我们谈话时,就要求我们有保密意识、学习意识、有服务意识、有奉献精神、有吃苦精神。自此,就开始品尝着组织部工作的淡泊与艰辛,就开始体味着组织部工作的收获和乐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化的是组工干部头上的黑发在一根一根变白,不变的是加班加点工作,不变的是处处承担着责任,时时刻刻如履薄冰。除有检查或调查工作任务外,进村入户的机会不多,向群众学习的机会更少。

随着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省委提出的“四帮四促”活动,结合组织系统提出“组织部长下基层,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部领导更是语重心长的告诉大家,要加强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深入乡镇,进村入户,向一线的干部学习,向党员学习,向群众学习。利用周末,进村入户,了解党员和群众需求,主要的是向他们学习。或许,这就是我们进村入户的“序言”吧。

2  2011年8月17日,深入进化镇中心村张坝沟组协助抗旱的日子,让我至今难以忘记。

 炎炎烈日下,我和组织部其他组工干部一起,来到进化镇中心村后,就分头行动,我到的是张坝沟组,张坝沟组12户人家,共60余人,青壮年已纷纷外出务工,在家的40余人,全是老人、小孩和妇女。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使当地水稻全部绝收,玉米、烤烟大幅减产,更重要的是,当地村民饮水困难,往年是用水管在鱼龙山拉水,装在水池里面备用,可是,当时鱼龙山的水早已干断了,周围已经找不到任何水源了。

 张坝沟组组长郑忠文,47岁,是一名党龄才2年的党员,他的儿子郑鹏飞,虽然已婚,但才22岁,当时他们父子俩可以说是这个组在家的“年轻人”了,自然就成了当地父老乡亲们心目中的“顶梁柱”。对于这次干旱,这父子俩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找不到任何水源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当地人畜饮水难题,父子俩主动承担起为村民运水、送水的义务。

走访时,75岁高龄的郑国亮说:“已经快要晴90天了,干旱像这样时间长、程度深、面积大,我这辈子还是第一次碰到,如果没有郑忠文家两父子每天送水来,我们连吃的水都很困难喽。”

为保证每家每户不缺水,郑忠文父子俩每天要往返两趟,到距离张坝沟10余里的梨家沟拉水,每次往返需要3个小时,车还不能完全到达水源地点,他们父子俩去了以后,要亲自一桶一桶的装满后,共同抬起水步行几百米的路程才能上车。由于这个组在家的都是“386199 部队”,其他人根本搬运不动每桶120斤的水,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帮上他们的忙。父子俩每天把水运回来后,还要挨家挨户的把每家的两桶水送到家,倒在水缸里面。

郑忠文说:“每天县委组织部出100元油钱,每家自己购买两只水桶。我和儿子出劳力,长安车是我们家自己的,每天做庄稼的同时,再忙也要去运两趟水,像这样运水、送水,已经是第11天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能为大家做点事,是应该的。”

我一直在想,战争年代,敢于冲锋陷阵、不怕牺牲的党员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而和平年代,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党员,是我们学习的标杆,理所当然应该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了,比如郑忠文同志。

3  2012年,组织部挂帮的村有了调整,从挂帮进化镇中心村调整为挂帮土溪镇龙台村。

8月23日,我们来到了龙台村,在新改造的办公楼前,组织部田部长简单说明来意,村总支书记接着对进村入户的同志及带路人员进行大致分组后,我们便出发了。

我和办公室主任罗金菊、组织科科长杨刚一起,由镇组织干事詹建成同志带路,来到了前江组。

由前江组组长罗茂带路,我们来到了严贞喜家。严贞喜同志,已76岁,是一名58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他的老伴安文秀,已80岁高龄,10多年来,经常生病,且已瘫痪4年,目前刚能走动,每年要花几万元的医疗费用,家里除了儿子在外务工外,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多年来,严贞喜同志从来没有伸手向组织上要一分钱,得到的仅仅就是两包米。每次党小组评救济粮、救济金给他时,他都说:“比我更困难的群众还多,先给他们。”

 “我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做,但是我经历的事情较多,能帮助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每次开会我都参加,附近的群众都很相信我,每逢附近酒席时,他们都要请我去,说不需要你做什么,只要你去耍。” 严贞喜很高兴地说。

在谈到党组织对他的关心时,严贞喜一边说一边拿出龙台村党总支近几年赠送给他的茶杯,感到非常自豪。

接着,我们来到了罗会明家,一走到院坝口,他家属杨光桃就向我们礼节的说了一声:“领导好”,言语间渗透出的是一种期待和信任。或许,她不知道我们工作的单位,只是觉得只要是上面来的同志都应该称呼“领导”,更让我们深感不安。

 经过一阵谈话才了解到这个家庭的困难,罗会明患重病已6年了,每年要透析2次,每次800元,以往每年去遵义医学院住院1次,今年却去了3次,前两次每次花费10000多元,这次是第三次住院,已经花了60000多元,我们去的时候,罗会明正在遵义医学院住院。

罗会明66岁,杨光桃61岁,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政治觉悟、党性原则都是当地群众所认可的。在门头上贴着的“党员之家”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谈话间,得知罗会明夫妇俩的先进之处,确实当之无愧。今年7月5日,龙台村举办党员培训班,罗会明同志病情严重,但还是柱着棍子,走了4个小时的路程,到村里面参加党员培训和交纳党费。

“我以前就是妇女干部,我和罗会明都是共产党员,一直都是支持党委政府政策的”杨光桃如是说。

今年5月初下暴雨,这个组村民经常行走的一条道路被冲毁,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出行,于是,杨光桃和邻近的另外一名女党员汪国桃一起,主动承担起了清扫道路淤泥的重任,等他们清扫回来后,当地的群众才知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我们走访罗会明家时,汪国桃正好也在。经了解得知,汪国桃是一名还不到40岁的女党员,在家养了近30头猪‘虽然能组公路已经修到了家门口,但因来往的车辆太少,于该组的农民群众而言,交通还是不方便,致使要买的物资难运进来,生产的农产品运不出去。鉴于此,她办起了养殖业,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还能带动周围的群众致富。当地群众生产的粮食不再需要运到市场上去,在当地就能销售,而汪国桃也不需要到市场上去买粮食,在当时就能收购,大家都减轻了运输成本。

不难看出,汪国桃作为一名女党员,不仅能带头致富,还能带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如果要说党性,罗会明同志的党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要说先进性,严贞喜、杨光桃、汪国桃的先进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组织部的全体干部来到龙台村,按要求,分别走访了党员或群众后,又回到到村会议室,开起了“诸葛亮会”。

会上,村总支书记介绍了村情,镇长介绍了全镇的情况和下步算后,组织部田应刚副部长就会议进行了要求,大家要结合走访了解情况,为村经济社会发展出意、想办法,都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点或两点建议都行,必须人人发言,不能重复。

按顺序,我主要谈了四点建议,算是感想了。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该组共100余户,340人,举家外出的就是45户,130人,在家的尽是老年人和小孩,而当地的产业主要是烤烟,作为老年人和小孩,没有劳力,肯定是“吃不消”的。二是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了解到的严贞喜、杨光桃、汪国桃都是先进典型,是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却无人知晓。三是加强政策的“落地”。走访中,了解到前江组维修200米的公路,通过议事会讨论后,每户出资50元,因资金不足,至今不能通车,能否利用好“一事一议”相关项目,尽快进行解决。四是加强对村民组长的培训。作为村民组长,不清楚人口底数,不清楚外出人口底数,不清楚人口的结构,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外出务工情况,以及党员的结构等,还能谋划好、发展好这个村民组吗?当地的党员群众又能从哪里得到实惠呢?

5  进村入户,能教育我们的思想,进村入户,能“洗礼”我们的心灵。

记得李瑞环同志说过这样一段话,“群众最可敬,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力量,社会的财富靠他们来创造。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说会真心实意地支持你。群众最可怜,他们有许多实际困难,而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群众最可畏,不管是什么人,惹怒了他们就可以使你跨台。”

仔细想起来,还真是这样。或许我们不能具体为群众做更多的事,也不能为群众做多大的事,但是,我们如果经常到乡下走一走,群众感觉到的是亲切,如果经常与困难党员或群众叙一叙,他们感受到的是温暖,如果经常到群众家中看一看,他们看到的是希望。

不管是“接地气”也好,还是“帮扶”也好,都需要坚持,都需要真诚,而不能简单的把进村入户当作完成任务。或许,我们努力了,换来的将是党员群众的满意,我们付出了,换来的将是党组织的放心。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7日 17:0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郭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