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贴心教育 让流动党员“常回家看看”

江苏泗洪县委组织部组织科 乔宏岩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多。无论是个体私营企业中,还是进城务工人员中,都有许多党员常年无法参加组织生活,久而久之,党员受教育时间受限,党性意识淡薄。这些在外“飘零”的党员,如同无家可归的游子渴盼着回“家”。如何帮助流动党员回“家”,毫无疑问地成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一大考验。

一、当前流动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流入党员的情况复杂,集中教育难度大。流动党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各自的经历不同,学历、年龄都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宗旨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有企业经营者,有建筑工地的劳动者,因他们的职业差别、作息时间的差异、经济收入的悬殊,要把这些流动党员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相当困难。

流动党员返乡时间不固定,开展教育难度大。流动党员回乡多为农忙、春节长假或家中急事,时间不固定,作为流出地,同是一个乡镇、一个村的流动党员由于从事职业不同、务工经商地点不同外出后返回时间也相对不固定,农忙时节回来后开展集中教育难度大,如采取上门谈心的方式则基层党组织人手不够,难以确保教育效果。

流动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教育活动开展难。流动党员背井离乡在外谋职,困难多、压力大,由于脱离原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自由活动的空间大,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由于受市场经济“驱利”思想的影响,“免疫力”减弱,宗旨意识淡化;由于生活在一个陌生环境,他们的荣誉感不强,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弱化。外在的种种压力及到陌生地方后文化上的差异致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流入地党员教育等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学习的意识不强。

二、丰富完善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载体和形式

整合教育资源,确保教育活动主动性。以人口集中度较高的居委会为示范点,建立高标准的服务站点,整合全民健身设施、文化站等多方面资源,建立规模较大的活动站。高标准配置教育、健身、娱乐等硬件设施,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实行全天候开放。凡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根据活动证上登记的相关信息,经与身份证比对、电话联系输出地党组织,确认身份后,即为其免费办理直通卡,党员可持卡随时进站活动。使党员活动场所,不仅服务于本地党员,而且成为流动党员拼搏之余休闲的地方,竞争之后交流的平台,工作之余充电的场所。

加强分类指导,确保教育活动针对性。在摸清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后,通过座谈了解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分时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在大风、雨雪天气针对建筑行业的工人多开展法律维权、安全施工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周末或夜间针对企业管理层等高学历流动党员开展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丰富教育载体,确保教育活动灵活性。开通网络课堂、基地课堂和流动课堂“三大课堂”,对流动党员进行“点对点”、全方位技能拓展和素质提升。充分利用论坛、电话、微博、短信、QQ群、电子邮箱、飞信等网络媒体手段,定期发布十八大理论知识、市场信息和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在流动党员返乡集中的农忙时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前后,县委组织部联合农委、人社局、司法等部门主动上门进行实用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岗位,传授法律知识。发挥农村培训学院、乡镇党校、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基地等阵地作用,采取“菜单式选学”和“互动式交流学”的方式,结合返乡创业有成党员“现身说法”式教学,不断提升流动党员就业创业技能。

完善教育制度,确保教育活动长效性。要用好活动场所,就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流动党员服务站点使用制度,用制度规范站点管理、规范活动开展,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业余、小型、灵活”的活动计划确保服务站点教育活动在工作日、休息日都能正常开展。用制度规范活动开展,用制度确保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只有将实效的活动长效的开展下去才能带来流动党员对教育活动的热心,才能使得党员流动到哪里都心系服务站点,主动到站点接受教育。在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四带”活动,即带回一个点子、带回一个项目、带回一条信息、带头帮一户贫困党员。组织“优秀流动党员”、“流动党员创业示范标兵”评比活动,激发他们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8日 10:5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袁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