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问题暨加强农村党员党性教育的几点意见

贵州汇川区板桥镇人民政府 罗长远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在广大的党员队伍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党员来自农村,如何开展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对我国农村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十八大”召开至今,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学习热潮,如何将党的精神传播到广大的农村,不仅需要媒体行业的大力宣传,更需要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如何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科学设置党组织机构,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而言,仍然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特别在西部地区乡镇,虽然农村党员人数所占比重较大,但其在公共社会服务和管理中参与较少,贡献的力量较小,模范带头作用不强,普遍呈现出党性修养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够、凝聚力较差等现象。以调查的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为例,镇辖7村1社区,共122个村民小组,党总支部8个,共22个党支部,0个党小组,其中,非公党支部7个,占党支部比例24%;全镇共有党员人数758人,平均年龄46岁,其中,农村党员614人,占全镇总党员人数的81%;没有党员的村民组有12个,有1至3名党员的村民组有44个,有3名以上党员的村民组有66个。由此可见,农村党员在乡镇基层党员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非公党支部在农村基层党支部中所占份额较小,并呈现出平均年龄较高、年龄差异大、地区分布不均衡等现象。针对此次调查结果,试作如下简要解析:

一、农村党性教育暨党组织设置面临的问题

农村党员修养、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农村党建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的中心环节。随着农村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总支部的传统组织设置模式本身带有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日渐凸显,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松散。由于农村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多样性、分散性等特征,导致了农村党组织生活开展困难,再加上年龄差异大,文化水平低等原因,对于拥有多重身份的农村党员,在接受新理论和新事物面前有一定滞后性和局限性,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党性教育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党员管理难度。

2.党员发展困难。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科技广泛应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一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再加上城市建设的用工需要以及自身追求梦想、薪资待遇等因素,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往城市地区聚集,且农村外出劳动力大都以青壮年为主,使得人口结构中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这样的人群,因此,农村滞留党员大多是年纪较大的老党员同志。由于农村劳动力在地区间频繁流动,每年外出务工的青年人数逐年增多,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入党自愿、发展年轻党员为主要要求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在农村发展党员这块工作的难度。外出务工与外来从业的党员比重相应增大,流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情况更加复杂。这种流动性、多样性、分散性、老龄化、文化低的特点,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甚至导致一些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3.组织结构涣散。

我国农村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总支部、联合村民组设置党支部、党小组基本上没有。一方面传统组织设置模式本身带有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加上西部经济发展滞后,党员自身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欠缺,使得农村党员素质和觉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党支部面临着无办公阵地、无办公经费等因素。导致党支部的党组织生活、党员党性教育等相关活动基本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种种因素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凝聚力、没有吸引力、没有影响力,发挥不了应有的基层堡垒作用。

二、为加强农村党员党性教育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意见

1.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针对农村党员面临的流动性、多样性、分散性、多重性等特征,再加上新时期党群、干群等关系的微妙变化,年轻人对党的认识不够,自身觉悟不高,导致很多农村基层工作难以开展或无法开展。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投入,为农村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活力,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不拘形式建立党支部,走适合镇(乡)情村情的党组织设置路线。建立党支部应按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应按农村主导产业“链条”的需要;应按工作跨村域的需要建立党组织。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为充分利用区域间经济互补优势,应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建立党组织,或以产业化规模基地为主建立党组织。一是便于组织活动,通过调整组织设置,有利于减少活动开展中党员之间因从业差异而产生的矛盾,有利于增强行业间的沟通和交流。二是便于科学设置活动内容,组织设置调整后,可以根据党员的不同需求,因“业”制宜安排党员学习内容,实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由“一刀切”向科学化、个性化转变,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便于党员管理,组织设置的科学调整,为党员分类管理及组织目标考评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党员管理更具体化、系统化,有力消除了原有党组织设置中存在的矛盾,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添新的活力,为最终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由封闭型向多元化转变,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9日 10:0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