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实现四个转变 发挥县(市)委党校
在基层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湖北钟祥市委党校党组书记 李克亮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县(市)委党校是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阵地。做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不仅事关县(市)委党校作用的发挥,而且党员经常性教育的实际效果,事关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该说,县(市)委党校在教育培训基层干部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而在教育培训基层党员方面,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笔者认为,县(市)委党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从“要我来”到“我要来”转变,提升教育培训吸引力

传统的党员教育培训主要是依靠市委和组织部门下任务指标的方式来实现的。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培训是软任务,借口工作忙,不参加培训;有的“找人代读”、“带人陪读”。这种不愿意、不积极、不主动的参训态度,直接影响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难以提升教育培训的质量。

增强县(市)委党校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必须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想学”的问题。帮助明确进党校接受教育培训,是落实党员个人权利的重要方面,是保持党员先进性,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岗位履职能力的重要举措,促其努力争取,牢牢把握,确实用好进党校教育培训的机遇,形成争着训、抢着学、反复悟、引导行的局面。二是解决“可学”的问题。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背景下加强党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优化教师结构,采取“进修深造+挂职锻炼”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在课程设置上,在发挥教师队伍专业特长的同时,突出基层的地方特色,丰富教学内容,打造精品课程。三是解决“学了管用”的问题。要把是否进党校学习作为党员干部成长的依据,考核工作业绩的依据,提拔重用的依据,使党员干部认识到学习培训对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人人想来党校学习”的局面。

二、从“最基本”到“最想要”,探索教育培训新思路

党校要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必须打破传统党员教育“最基本”的需求,坚持多方位改革创新,满足新时期党员“最想要”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是创新培训理念,树立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重要地位的观念,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重点培养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具有党校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二是创新培训内容,以需求为导向,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设计培训班次和内容,完善课程设计,以研究问题为重点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解决问题为核心考评学习质量;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等方式,把课堂教学、外出考察、本地调研、理论和现实问题研讨、教育基地学习和深度总结交谈等因素有机融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市内部分企事业单位、乡镇、村作为参观考察点,积极拓宽培训阵地,实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新突破。

三、从“请进来”到“走出去”,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

一是校乡联姻进农村。我市有1.8万多名农村党员,分布在500多个行政村,他们的年龄、文化、就业结构、家庭状况各不一样,全部集中到县(市)委党校轮训是不实际的。由于乡镇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后,乡镇党校实际上已不存在,因此需要党校改变常规培训方式,通过与乡镇“结对子”的形式,根据农时或务工时间安排,定期派人员为基层农民党员义务讲课,帮扶其完成理论学习,实现送理论进农村。二是上门送教进机关。采取单位申报、党校审定、落实到人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到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讲课,根据各单位需要,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和辅导。三是组团宣讲进基层。以党校教师为主体,组成党委宣讲团,集中一段时间对党的理论新概念、新体系、新成果,国家的新政策、新规定等进行阶段性宣讲和解读,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教育基层党员要明辨形势,服务大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四、从“自我约束”到“制度管理”,增强教育培训秩序性

一方面要拓宽培训管理时效。随着教育培训范围的扩大,在线网络学习等新的手段的应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应从原有的偏重培训期间的管理,拓展到参训前和参训后,让学员形成一种无论训前、训中、训后都是学员的理念。通过制定符合各个时段的管理制度,严格管理、考评。另一方面要强化训中管理。结合中组部关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学员管理的9项规定,针对上课、调研、作业、课外活动、学习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存在的突出的学风问题,实施从严、从细、从实、从硬的纪律要求,总结成简单易记、操作性强的党员培训的“八荣八耻”,并写入学员手册,党校日常严格考核,并报请组织部门不定期进行督查。通过强化训中管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有效性。同时,进一步协调和各系统各部门的关系,做到上下联动,左右协调,     使党校教育培训与党员干部选拔任用真正挂起钩来。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0日 14:48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