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扩组织 创载体 建机制
江苏灌南县开辟农民工党员教育新路径

四川绵阳江油市委组织部科员 陈世静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江苏省灌南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农民工20多万人,其中党员2093人。近年来,灌南县以杭州市、苏州市、上海市等农民工党员集中地为先行区,创新农民工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建共管”联动机制,开辟出一条新时期农民工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长期受教育”的新路子。
    一、扩大组织覆盖,强化保障激励,夯实农民工党员教育基础
    针对外出农民工党员分布广、流动大、联络难的特点,灌南县通过建好流动党组织、提高党组织覆盖率来奠定农民工党员教育基础。
    一是清底数夯基础。采取三项措施,摸清外出农民工党员动态。开展党员普查。基层党(工)委对所属党组织开展拉网式排查,对每个外出农民工党员进行登记、造册,核实、核准外出农民工党员去向。开展“双找”活动。通过党组织邮寄信函、亲友电话联系等方式,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力争让每个外出农民工党员都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实行动态管理。县委组织部建立外出农民工党员信息库,并实行基层党(工)委流动党员信息季报制度,及时更新农民工党员信息,准确掌握动态。
    二是建组织强班子。在外出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委、总支和支部等流动党组织,按地域相邻、行业归口、便于教育管理的原则,将农民工党员编入相应党支部和党小组。目前,已在杭州、青岛、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建立流动党组织14个。灌南驻杭州流动党组织建立10年来,农民工党员数量由13名发展到117名。县委向各流动党组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通过公推直选等方式,产生14名流动党组织书记。
    三是抓保障重激励。县财政每年编制20万元预算作为农民工党员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县委组织部每年从留存党费中拨给每个流动党组织5000元的教育经费,并为其订阅党报党刊等学习资料。积极争取流入地党组织的支持和配合,为流动党组织配齐办公室和电话、电脑等办公用品。联合流入地党组织定期对工作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流动党组织及其负责人,以及农民工党员、农民工进行表彰奖励。近年来,先后有206名外出农民工获得两地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表彰。驻杭州流动党委被授予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委书记邵中国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入选CCTV2012年度十佳三农人物。
    二、重抓资源统筹,构建长效机制,提升农民工党员教育水平
    针对外出农民工党员教育难、后顾之忧多等问题,灌南县创新工作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工党员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一是创新两地共建共管机制。积极争取流入地党组织的支持,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组织和农民工党员“共建共管”机制。组织共建。建立两地共建共管服务中心,两地党组织共同为流动党组织提供物质支持和经费保障,确保流动党组织办公有条件、活动有场所、联络有工具、经费有保障。党员共管。县委组织部委托流入地党组织对农民工党员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年终党员评议、确定格次等级均征求流入地党组织意见;对优秀农民工党员发展对象实行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双向”培养机制,在审批接纳新党员时充分征求流入地党组织的意见。
    二是创新党群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由组织部牵头抓总,工青妇以及人社、司法等部门组成的农民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开展农民工跨省社会保险参保、送法维权援助、农村留守儿童亲情之旅等活动。几年来,工会和司法部门先后向农民工赠送《农民工法律知识读本》等法律书籍15万册,发放法律援助卡3万多份,解答法律咨询800余起,10万多名农民工接受法律知识培训;开设送法维权148热线,24小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先后组建14辆 “送法维权大篷车”奔赴省内外各地,帮助在外农民工讨回被用人单位克扣福利、工资待遇等260多万元。
    三是创新留守人群关爱机制。实施“农村关爱工程”,帮助农村留守人群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外出农民工后顾之忧。目前,全县创办幼儿托管园238所,建成各类寄宿制学校55所,实现留守儿童免费亲情热线校校通,面向机关干部、教师、“五老”人员等征集“代理家长”4100多名,建成留守妇女创业基地60个,留守妇女健康医疗普查和法律维权服务实现全覆盖,兴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0个,组织党员、学生、义工成立460个村级“爱心助老小组”。
    三、发挥组织作用,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农民工党员教育实效
    灌南县驻外流动党组织从实际出发,创新活动载体,在“服务老乡、服务他乡、服务家乡”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服务老乡。流动党组织通过成立就业互助会,创办法制学校、开办“普法超市”、开通“幸福之旅——亲情快车”等帮扶举措,解决了外出务工老乡就业难、维权难、亲情沟通难等实际问题,营造了充满温馨的“流动之家”。由于流动党组织桥梁作用发挥好、教育管理跟得上,灌南农民工已成为所在地劳务市场的品牌。二是服务他乡。创设流动党员“守纪守法做事,诚实诚信做人”、“志愿服务者,义务作奉献”等活动载体,组建绿化保洁、治安巡逻、家政服务等志愿服务队,引导、激励流动党员时刻高举流动党旗,带领务工人员用实际行动融入务工地,做好新市民。驻杭流动党委被评为浙江省构建和谐社会的“100个民间样本”之一,涌现出以杭州市十大平民英雄邵中国、无锡市十佳新市民席法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服务他乡的先进典型。三是服务家乡。流动党组织积极引导在外务工党员和群众回乡当“头雁”、办项目、谋发展。大力向外地客商宣传、推介灌南,为他们到灌南投资兴业牵线搭桥。组织有实力、有热心的务工能人通过建桥修路、扶贫济困、资教助学等公益之举,真诚回报家乡。目前,已有260多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4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12名优秀党员回乡任村支部书记,帮助家乡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36个。
    几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一: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抓好农民工党员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加强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工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更多的农民工吸引和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其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为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和谐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各地都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重视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工作。
    启示二:共建共管是实施农民工党员教育的必由之路。农民工以外出打工农民为主,他们的根在家乡,对他们的管理离不开家乡党组织。但因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外,流出地的党组织常常又鞭长莫及。而流入地党组织因城乡二元化等原因也无法单方面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实践证明,仅仅是流出地或流入地的“一头热”,不可能实施对农民工群体的有效管理,流动党组织和党员的“两个作用”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只有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协作,实施共同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启示三:构建长效机制是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的基础保障。农民工党员教育是一项全局性、整体性和长期性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下去。要把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纳入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注重从经常性联系、教育培训、管理服务、责任落实、作用发挥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起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的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体系。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0日 15:1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樊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