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农村党员教育问题的探讨

北京大兴采育镇村官办 吴东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被当做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讲的是子路和冉有两个弟子去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听到后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吗?”孔子给了两个人不同的回答,在面对公西华对这两种不同回答的质疑时,孔子指出自己是根据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给予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在教育界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是在党员教育这个领域,“因材施教”却是一个新的命题。

党员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它的对象是全体党员。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具有特殊性,它是服务于一定时期的战争和建设任务的,教育对象的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缺乏和教育时间的紧迫,决定了它的本质是也只能是“灌输”,这一观点在理论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我党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尤其是解放后的建设时期,由于现实需要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党员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平均灌输”的状态,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种灌输确实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新形势新的历史背景下,党员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党员教育不得不面临着教育方式的转型。在这种前提下党员教育的“因材施教”被提了出来,针对农村党员,很多人认为:针对农村党员教育过程中的区别对待是应当的,因为农村党员在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市场经济意识、对先进文化的接受程度方面和知识分子党员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对他们“因材施教”,并提出了许多建议。

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党员进行教育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区别对待是基于 “农村党员和其他文化先进地方的党员有一些差距” 这种认识提出来的,这也是现在农村党员教育出现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教育者角度来说,很多专家型的教育者没有在农村工作生活的经验,即使有,也大多是在年少时期或者作为“知青”的经验,他们对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发展的认识也仅仅局限在经济上,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导致的文化和观念的变化则是在农村党员教育中应该被重视但是没有被完全重视起来的。这也就导致了教育者在指定针对农村党员的教育规划过程中参照普遍的标准,找出农村党员的差距,作相应的修改。这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而是一种变相的“平均灌输”。

根据在农村工作的一些感触和经验,我认为农村党员教育如果要真的做到“因材施教”,要与时俱进,首先应该平等对待,其次是发掘农村党员独特的优势,最后要有一批真正深入接触农村的学者为农村党员教育“另起炉灶”,制定合适的教育规划。

首先,要平等对待。农村党员是我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众多,承担的任务艰巨,工作环境较差,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党性、奉献精神、工作热情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更值得我们敬佩。农村党员不应该也不能被认为是全体党员中素质较落后的一个群体,而应该是和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党员平等的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其他党员无法替代的,他们的智慧来源于几十年的农村经历,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而他们在农村中的威信来源于他们的先进性,是经过时间和人民检验的。在这个角度上看,农村党员更加纯粹,也更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学习,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应该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为他们服务。

其次,要发掘农村党员独特的优势。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农村党员在某些方面是比较差,但是我们的教育并不应揪住这些缺点不放,而要找到并利用农村党员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农村党员在工作岗位上往往工作了十几二十年,而他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从小生活的地方,这是任何一个岗位上的工作都无法比拟的,这就是特殊性。他们所积累的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适应了农村的工作。如果我们不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不理解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达到预想的目的,甚至毫无用处。所以,怎样以农村党员的特点,尤其是优点为教育的起点和突破口,是农村党员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要有一批真正深入接触农村的学者为农村党员教育“另起炉灶”,制定合适的教育规划。党员教育是为党员服务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平等的态度下,从农村党员的实际出发,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党员的教育规划是势在必行的。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有一批学者真正深入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和农村的党员干部深度接触。我在农村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发现许多自己以前认识上的错误,比如,我所接触到的党员干部,虽然已经五六十岁甚至年纪更大,但是接受时政热点的意识和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在某些方面比我这个政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深刻很多。所以,只有实事求是地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才能因农村党员的“材”施合适的“教”。

此外,在教育形式方面,我们也不应低估农村党员接触新媒体的水平。我所接触到的一位70岁的老会计,竟然可以熟练地应用互联网络完成村内的税务申报工作。

综上所述,在发展了的新形势下,对农村党员的教育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者,我们教育的观念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村党员的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改观,才能更好的为他们服务。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1日 11:0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袁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