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南海区理论教育和服务实践双融合 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广东佛山南海区委组织部科员 麦凌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南海区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工作规划》),以理论培训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以实践锻炼提高党员的服务能力,探索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的道路。
    一、基本情况
    南海区现有各级党组织4372个,党员64288人。其中35岁以下21803人,占34%;36—59岁25579人,占40%;60岁以上16906人,占26%。大专以上学历33979人、初中以下学历18859人。2009-2013年,南海区共培训党员349559人次。其中,培训农村党员179094人次,城市社区党员77784人次,机关党员39734人次,国有企事业单位及金融企业党员23478人次,“两新”组织党员27920人次。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自2009年南海区被选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单位以来,南海区把党员教育培训作为新时期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服务群众的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来抓,切实提升教育培训的学用效果。
   (一)出台一套文件制度,坚持用制度规范党员教育管理的行为。
    在《工作规划》的总体指引下,根据南海基层党建现状,近年来注重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各项制度,实施“百千万”大培训计划、党员形象提升计划、大学生村(居)官成长计划、党员服务行动计划,力促党员教育培训出特色、出亮点。一是“百千万”大培训计划。抓好百名书记领导力培训、千名“两委”干部执行力培训、万名党员骨干服务力培训,提升广大党员的服务群众意识和社会工作技能。二是党员形象提升计划。出台了《南海区村(居)党员管理工作细则(试行)》,要求党员接受经常性教育培训,严把党员“入口”关,疏通党员“出口”关,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三是大学生村(居)官成长计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居)官工作的意见》,不断深化“本土化选拔、专业化培养、规范化管理、多元化流动”的南海模式,提升大学生村(居)官素质。四是党员服务行动计划。出台了《关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服务群众工作实施方案》,寓党的领导于服务之中,要求党员勇于亮出身份、乐于服务群众、善于解决矛盾。推动基层党组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同时,南海区就党内组织制度,党员定期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要求各级党组织把握年度教育培训的重点方向,因地制宜地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各基层党支部能够坚持一周集中一次以上学习,每月正常组织一次以上活动,一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一次民主评议活动。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全区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条块结合的党员教育培训制度。
   (二)完善两项机制保障,确保党员教育管理计划落实到最基层。
    近年来,按照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完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和考核机制,部分镇(街道)结合“书记项目”,要求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抓、带头抓,有效促进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一是完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南海区各镇(街道)高度重视党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以“六个好”为目标,按照每人每年300元的标准拨付,支持党员教育培训的开展。同时,以项目化管理方式扎实推进党员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培训,如2009年至2013年狮山镇委共投入76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村(居)党员教育培训。二是完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考核机制。南海区各镇(街道)将党员教育管理列入对村(居)基层党组织工作绩效考核细则。如落实村居 “两委”干部年度参加教育培训不少于7天,大学生村(居)党员每季度参与培训不少于一次等。同时,跟进落实出勤情况,对缺席党员进行登记备案,考勤情况作为党员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打造三大服务平台,力促党员教育培训在服务群众实践中升华。
    南海区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通过搭建“三大平台”,拓宽党员发挥作用的渠道,使联系和服务群众成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途径,力促党员教育培训在服务群众实践中升华。一是搭建党员(代表)工作室平台。在全区各村(居)铺开建立了274个党员(代表)工作室,使广大党代表、党员骨干带头接访群众。组织党员(代表)骨干队伍,分期分批组织驻室接访,收集群众意见和诉求,建立党员(代表)接访群众常态化机制,党员(代表)工作室每周公开接访群众不少于1次。2013年1-3月驻室工作3585次,接待党员群众4223人,党员群众提出问题建议1520件,帮助党员群众解决问题1477件。二是搭建“党员(干部)民情日记”平台。结合机关党组织挂钩联系村(居)党组织工作,鼓励广大党员走出家门、亮出身份,进村入户家访,自觉担当党组织和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纽带。建立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家访制度和日记制度,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家访情况将作为党员(干部)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三是搭建“社工+义工”党员志愿服务平台。2008年起,南海区全面推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完善党员志愿服务网络体系。近年来,更是以“党员社工”为统筹和引领,“党员义工”为承接和执行,合力将党员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和项目化方向推进的新型模式。通过购买社工督导服务、举办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提高党员志愿者的专业服务水平。项目化运作“圆梦计划”、“旧房修葺计划”、“关爱独居老人”等。自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南海区共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队918支(其中,区级服务队88支,镇街服务队830支),登记在册的党员志愿者28966名,占党员总数的45.1%,累计服务群众64万多人次,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深化四项分类教育,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建立区、镇(街道)、村(居)三级联动、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坚持分层分类、因材施教的教育培训原则,因应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职业需求等群体差异,重点打造四项培训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教育培训活动。一是以社会管理为导向,切实提高村(居)党组织书记的领导力培训。加强村(居)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每年举办村(居)书记专题培训班不少于7天,着力建设一支引领村(居)改革、转型、发展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如2012年组织村(居)党组织书记学习湖南株洲城市管理经验、香港旺角街坊会等著名NGO在社会管理建设的先进理念,学习“政经分离”后农村体制综合改革政策、加速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等主题,切实提高党组织书记统筹全局的本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二是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切实抓好新党员的党性培训。通过“阳光化”公推公选入党积极分子,围绕建党对象举办 “党史大讲堂”,开展新党员培训班、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党员志愿服务日”活动等,使新党员深刻体会到党组织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增强党员服务群众意识,进一步促使新党员早日从思想上入党。特别是,南海区将党员志愿服务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及预备党员培养考察内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期内,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数必须满50小时;预备党员预备期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数必须满50小时。三是以“全国大学生村(居)官南海体验基地”为标杆,切实抓好大学生村(居)官的教育培训。南海区与中国青年报联合创建“全国大学生村(居)官南海体验基地”,2012年11月从全国各地遴选首批50名优秀大学生村(居)官参加,通过专家学者授课、主题论坛、经验分享,并到南海村(居)进行驻村(居)实地体验和调研考察,打造成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村(居)官交流、体验平台。同时,每年至少举办两期大学生村(居)官培训班,重点加强对新入职大学生村(居)官的教育培训工作。采取任职书记或主任助理、到机关“倒挂”锻炼、机关中层干部结对指导、召开座谈会交流工作体会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村(居)官党员及早成熟。如桂城街道建立“大学生村官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交流分享,建立命题让大学生村官进行主题研究,在农村实务、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四是以活学活用、学用结合为目标,切实加强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行业协会、商会联合举办各项实用培训班,对农民党员、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退伍转业军人党员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一门以上技术技能,切实提高创业就业本领。如狮山镇充分利用“树本市民学校”平台,围绕园区企业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和产业工人提升技能培训,拓宽党员、群众就业渠道,为企业输送人才。
   (五)创新五种培训方式,探索建立科学化、常态化、多样化党员教育培训机制。
    南海区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打破空间阻隔和时间限制,对党员进行常态化教育培训。一是注重“小班式”教育。将党支部、党小组建到楼宇、小区、村小组、经济社上,在学习内容、组织生活时间和内容上更贴近基层实际、贴近党员。加强村(居)党建阵地建设,如基层党群建设创新综合体“七一空间”、社区基层教育基地——河东社区村小组党总支部教育阵地等,进一步增强党员学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注重“主题式”教育。发挥“领导带学”的强大推动作用,制定每月的远程教育播放计划,形成“领导带着党员学、党员带着群众学”的学习氛围,南海区289个村(居)远程教育站点每月组织学习时间均在4小时以上,如《党代表风采》系列、《十八大报告专题讲座》等。大力开发和整合本土教育资源,结合镇(街道)实际情况制作主题电教片,如罗村社会管理处制作了《党徽耀罗村》、《走基层、强基础、访民情、暖民心》等具有罗村特色的电教专题片。三是注重“网络式”教育。充分利用“党员E家”、QQ、微博、微信、短信等现代网络媒介,创新教育培训的载体,加强与返乡党员的沟通与交流。如西樵镇建立“党员信息发送台”,开设短信党课,每周向党员发送党建动态信息;丹灶镇上安社区通过QQ、微信召集返乡党员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有效提升党员的学习兴趣度和参与度。四是注重“互动式”教育。通过开设“党史大讲堂”、“党员沙龙”、“阳光街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党员轮训和交流活动。去年11月,南海区组建了一支囊括社会管理、党组织建设、农村发展、“两新”组织党建等各领域的13人讲师团队伍,举办37场次培训班,对全区村(居)“两委”干部、基层党员、“两新”组织党员进行全员轮训。五是注重“实践式”教育。改进以往单纯的“灌输式”培训方式,以三大服务平台为载体,使党员群众在服务中加强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中体现服务。如南海区里水镇规定村(居)50%以上的党员必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个别党员的自学主动性不足。现时党员的教育培训主要以党组织召集安排 党员参加为主要形式,个别党员自我学习的意识普遍不高。须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党员自学的积极性,促使党员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
   (二)外出务工党员的学习参与率相对偏低。近年,高校毕业生党员回迁数量逐年增多,年青党员外出务工比例增加。他们长期在镇外工作、生活,往往不能正常参加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培训。一些返乡党员组织关系往往一转了之,较少主动与村(社区)党组织取得联系,甚至出现“空挂户”现象。
   (三)培训内容有待进一步贴近基层实际。如远程教育亟待增加粤语版素材,适应基层的学习资料也相对缺乏;熟悉基层情况的师资仍不充足,结合基层实际情况讲党建的师资人才紧缺等等。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协调、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适应当前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准确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制订长远的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改进培训方式,利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三)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党员教育培训的资金投入、人才投入和硬件投入,加强资源整合。改善党员教育软硬件设施,为党员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注意整合资源,通过联合办学、共享师资、共驻共建等方式,尽量发动社会资源,增强党员教育培训力量。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1日 15:3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樊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