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婆婆嘴”李伦 群众偏偏喜欢你
——记桐梓县天坪乡沿岩村驻村工作队员李伦

贵州遵义桐梓县司法局 何文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已快到退休年龄,一向爱沉默寡言的桐梓县检察院干部李伦,在桐梓县开展的“千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中,分到天坪乡当上了驻村干部,这为他的工作带来了“第二春”。从跑部门帮助村里要项目要资金,再到进村入户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化解群众邻里纠纷,这位在村民眼中“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的李伦,把“婆婆嘴”的本事用到了极致。他为群众做了一件又一件的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喜欢。可谦逊的李伦说这一切是县检察的给力,是县检察长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温暖着他不断地前行。

凭着三寸之舌,嘴功夫“磨”出二条通组路

走进天坪乡沿岩村,一条硬化通组公路如一条柔情的玉带缠绕着美丽的山村。这条硬化过后的通组公路,实现了该村与外界的通达,该村闹腾了多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才迈上了有力的步伐。

谈起这条公路的修建,固然有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优惠政策,倾注着县检察院、团县委、天坪乡党委政府等单位部门的心血。而被当地群众誉为“美谈”的,无疑是县检察院派来的驻村干部李伦。群众们说这条公路是凭着李伦的“三寸不烂之舌”,才整合了各方的资源,凝聚了当地群众的人心,他们口头上把这条路命名为了“李伦路”。

群众为何要给李伦如此高的评价?据了解,之前的沿岩村由于没有一条象样的公路,群众的出行极其不便。曾经在此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次遭遇失败,其间固然有市场条件、自然原因、信息不灵等因素,而群众更深知,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只是一幅挂在墙上的蓝图。看着其它乡镇和本乡镇的一些村组公路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推动下,坑洼不平的烂路变成了水泥路,沿岩村群众也曾热血沸腾过,也曾想过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然而看着在家的“703861”(70指老年人,38指妇女,61指儿童)部队,想着要撂下手中的活路投入那么多的工天,群众们即便有再高的修路热情也只能望路兴叹了。

李伦进村后,很快就明白了沿岩村之所以成为“产业空壳村”的症结所在。在与群众的交心谈心中,他也很快发现了该村为啥不能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推动下修建公路。

李伦看过《永远的忠诚》这部电视剧,沈浩在小岗村发动修路的经验,启迪了他破解这个难题的思维。他觉得有“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再能给老百姓修公路时适度的补贴,这事准能成。他找到县检察院检察长刘红云,汇报了他的想法。县检察院给了他坚强有力的支持,爽快地答应从县检察院的办公经费中挤出5万元。

这条路开工后要修2座桥,县检察院的5万元钱用在了修桥上。为了提高在家群众的修路热情,李伦积极联络该村在外的知名人士,不厌其烦地给这些知名人士打电话,让他们出点补助金。当向这位知名人士问起李伦时,他如是说:“李伦这个人吧,你不答应出钱,他就一天电话打个不停。你说烦他吧,他可是县检察院的干部,并且是一个要退休的干部,我们村修不修路与他的升迁没有关系,可他还如此热心,时间长了又让你对他心生感动。”

沿岩村的通组公路修通了,看着箭头村团结组的通组公路还需硬化,李伦随即又决定,要在他的牵线搭桥下,让这条公路也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推动下,实现这条公路的升级。然而这次的难度真不小,他知道县检察院的经费情况,也不能再向县检察院“狮子大张口”。在他打遍了该组所有在外人士的电话后,发现这中间又没有一条特别的“大鱼”,其中一个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又早已举家搬迁到贵阳多年,也多年没有回家了。为了感动这名人士出资,李伦曾一天给这名人士打过5个电话。并留心这名人士的生日,在生日的时候给他发去问候。在这两招没有管上用后,李伦竟一个人掏腰包出车费跑到贵阳,邀请这名人士出来吃饭。这名人士终于被感动了,当即表态愿出3万元。就是靠着这种“软磨硬泡”的功夫,该组的另外几名人士也愿出资,就这样,这条通组公路的改造终于拉开了序曲。

李伦的“婆婆嘴”, 是县检察院给了他底气

李伦周一下村,周五才回城,一个周的时间基本是在村里过的,“机关干部”变成了地道的“泥腿子”干部。李伦觉得驻村工作特幸福,县检察院检察长刘红云给他开了“偏灶”,如在用车上,他比“班子成员”更“班子成员”,因为县检察院检察长向单位司机规定,只要是李伦下村和从村里要回来时,要达到第一时间去接送李伦。县检察院还研究决定,李伦看到群众有困难,在小额条件下,尽管自行表态进行帮扶,回来后县检察院给予报销。有了这个底气,李伦在当地群众中做了不少“小恩小惠”的工作,为李伦的驻村干部能打开局面创造了条件。

县检察院对李伦的关爱与信任,激发着李伦要做“大事”的豪情壮志。看到水口坪街道和酒店垭街道没有安装亮路灯,他把这件事记在民情日记上;看到箭头村办公室办公条件简陋,他把这件事记在民情日记上;看到水辽村修桥缺资,他也把这件事记在民情日记上;2011干旱,天坪乡遭遇了前所有的旱情,李伦无疑成了县检察院的“先遣队”,奔走在田间地头,他把看到的、听到的记录在民情日记上。每次回城后,他把他的想法一览无遗地向县检察院作汇报告,这些想法都得到了县检察院的大力支持,其间检察院还多次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到天坪开展实地帮扶工作,给出的经费数额大于李伦提出的要求,挂帮的涉及面也超过了李伦的汇报。

县检察院对李伦的“给力”支持,无疑让当地群众觉得,别看李伦没有官衔,但他说的话就是有分量。然而李伦并没有躺在这种所谓的“声誉簿”上止步不前,只要当地群众有困难,他看在眼中、急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跑县直部门“磨”嘴皮子要钱也成了他的常态化工作,即但便也曾遭遇“闭门羹”,然而他总以成功的事例自勉,永远显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李伦的“婆婆嘴”,全方位和多层面的展现在驻村工作中。他爱与村干部多嘴,是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他爱与年轻人多嘴,是鼓励年轻人大胆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或拓宽其他的增收致富门路。他爱与县信用联社人员多嘴,是他在积极帮助群众协调贷款。他爱与吵架的夫妻多嘴,是帮助其劝和,告诉他们“家和万事兴”这个理。

“群众在干部心中有多少分量,干部在群众心中才有多少分量”,李伦对当地群众付出了真情实感,群众也用真情实感回馈李伦。李伦在天坪进村入户的时候,群众争相恐后地邀请他到家里吃饭。看到他一个人常行走在田间地头,不少好心群众都忙着为他张罗对象。群众朴实的情感,也进一步促使着李伦要在天坪的驻村工作中要做出更大的成绩。李伦常常惦记着:“唯有更加勤勉地做好驻村工作,才不辜负组织对他的关爱,才不辜负群众见面时如亲人般的眼神。”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3日 11:0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