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书写三十年农村经济传奇
——从流动党员有效管理看仁怀市三合镇劳务输出

贵州仁怀市委组织部 彭登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三合镇位于仁怀市北部,距市区60公里,总面积86.3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4.1万人,人均耕地仅0.58亩,是一个人口多、土地少、区位弱、资源缺、环境差的乡镇。改革开放前,全镇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30公斤,人均收入不到200元,是一个非常贫困的乡镇。过去有首歌谣:“三合是个穷地方,一年粮食半年光,找钱四处无门路,锅儿吊起打铛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凭借劳务输出这一支柱产业,使三合镇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全镇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人均收入3300多元。

从三十年变化看劳务经济传奇

在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里,曾经有一些悲凉的片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三合曾经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夏收和秋收前青黄不接之时,一些农民或成群结队、或拖儿带女,漫无边际走在县城或更远一些的地方,满脸菜色,满眼企望向另外一些并不富有、同样是脸色仓惶的人伸出战战兢兢的手:给点吃的吧!那个无奈而有悲哀的时代已经很遥远了!

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三合镇10多名妇女南下广东东莞,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美好的未来。在这批巾帼先驱的带动下,近三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三合儿女,义无反顾、行色匆匆地走出三合、走出仁怀、走出贵州,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也有闯向美国、日本、东南亚、港澳台的“探险者”。他们,以自己精明的头脑、辛勤的汗水和一如前往的勇气,托起又一代三合人致富的希望。

就连仁怀城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盛行的“背篼”(背着背篼为城里人背东西的人),当初也称“三合背篼”,现在已被其他乡镇和周边县市的农村代替了。

三合在外务工人员中,拥有500万以上资产者4人,100万以上资产者24人,50万以上资产者200多人;在工厂里任管理人员的有162人,自己办公司当老板的有100多人;月薪在50000元以上的有4人、10000元以上的35人、5000到10000元的600多人、3000到5000元的有4000多人;2008年,通过邮政和信用社汇回人民币1.4亿元——通过这一组惊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短短的三十年内,无数三合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无法实现的跨越。

十年前,三合镇很多村寨还没有通公路,或是断头公路,但无论你走进边远的村寨,总有许许多多的漂亮房子,问其原因,才知是在外打工人员挣了钱回来修的,当时一户人家修建五六百平方的房子不少,那时干部工资只有500多元,许多农村人家修房子就花去一二十万,三合一千米长的新街又称“打工街”,几乎都是在外打工的人修的,三合现已定居城市的有600多户。

从“1+5”流动党员综合教育管理服务模式看成功奥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三合镇党委政府就成立了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成员李先兵一次就亲自送了31名务工人员到广东进厂,考察了一些企业,并保持联络,并随时关注招工动态,扑捉信息,服务群众,成为三合打工青年的“顺风耳”。渐渐地一些人尝到了打工挣钱的甜头,他们回乡相互转告、相互帮带,开创了“以老带新、以亲带亲、以友带友”的劳务输出新格局,在政府的宣传与组织下,八十年代的中期“民工潮”蓬勃兴起,大批打工人员遍布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就连东北、西北也有三合人的身影,人民都说“三合农民满天飞”。大量的劳务输出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就业难、法律意识淡薄、缺少技术,呈现无序杂乱的现象,为此,党委政府提出劳务输出“保量提质”工程,通过有序组织、岗前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但是务工人员遍布各地,各自为阵,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2008年,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在册登记15684人(其中季节性务工4011人)。通过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登记薄进行分析,全镇流出党员100多人,如建立流动党支部,可以有效管理党员,同时通过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从而影响带动广大外出务工者。由于广东东莞打工人数较多,首先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东莞建立了中共三合镇东莞支部,支部下设工会、共青团、民兵小分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计生协会等组织,这种“1+5”的综合教育管理模式,强化了党支部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利益。面对金融危机,东莞许多工厂倒闭、停产,自2008年9月以来,通过支部号召三合人在东莞开办的企业20多家,解决了三合甚至仁怀境内300多名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介绍到其他企业就业的有400多人。三合在东莞务工人员共有2000多人,他们召集相关人员定期不定期开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2008年以来,通过党支部的努力,为三合籍民工追回拖欠工资近20万元。另外,支部号召民工捐资,为三合镇4名考上大学的困难家庭学生进行资助,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并捐资1万元救助一名三合籍病患儿童。

从扶持返乡民工党员创业看希望之乡

2008年9月份,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突变的形势,带来严峻的就业压力,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其中也有部份是党员。为了妥善安置好这些返乡流动党员和民工,全镇务工党员142人,返乡民工党员16名,镇党委高度重视,开展对返乡流动党员的走访调查,召开了返乡流动党员座谈会,及时进行研究,制定了关于妥善解决返乡流动党员问题的措施。一是及时纳入管理。各村支部及时联系返乡流动党员,通知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纳入支部的日常教育管理,确保返乡流动党员及时归队。二是建立关怀机制。针对生活困难的返乡流动党员,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和帮扶活动,符合救济条件的民政部门及时进行救济,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农村低保。三是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引导和支持返乡流动党员“重操旧业”,从事红粱种植、生猪养殖等。四是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为返乡流动党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向上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时组织实施。如村室、畜牧站、文化综合服务站、通村公路、集镇街道改造等项目正陆续开工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群众投资改善居住和生活等基础设施,如房屋改建、沼气池建设、“四在农家”建设等,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引导他们参加。五是大力支持和鼓励返乡流动党员创业。从项目、信贷、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扶持返乡流动党员中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鼓励和扶持他们组建建筑施工队伍等。六是组织开展百名镇村干部“帮一联十”活动,把返乡流动党员纳入重点帮扶对象,从资金、项目、信息、技术等方面,切实帮助返乡流动党员克服和解决就业创业困难。七是加强对返乡流动党员的技术培训,切实让每名返乡流动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总之,流动党员是一支新的党员队伍,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尤其是在今年特殊的经济形势下,这项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镇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镇党委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有力的措施,不断开拓创新,沉着应对,确保了流动党员队伍思想稳定,党员作用发挥明显,为促进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4日 11:3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袁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