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建机制 强措施 重实效
促远程教育“学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仁怀市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

贵州遵义仁怀市委组织科科长 彭登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仁怀市自2003年开展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在市委的高度重视和上级远教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上,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仁怀市始终把“学用”成果转化的成效作为衡量和检验远程教育工作开展成败的主要依据。紧紧围绕“建机制、强措施、重实效”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仁怀市情的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路子,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以机制建设为重点,促进远程教育培训正常化,构建好“学用转化”“学”的平台

远程教育工作能否长期、持续、有效的开展,有没有一套确保工作正常运转的机制是核心和关键。我们主要从促进站点规范化管理、确保站点正常运行、搭建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和促进“学用”转化等方面探索机制创新。

一是坚持走“四化”促“一化”的思路,确保站点管理规范有序。我市在站点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中,总结了以“硬件建设标准化、教学培训经常化、站点管理制度化、软件建设文件化”的四化标准促进站点管理规范化,确保站点管理规范有序。在硬件要求上,分一类站、二类站、三类站三种类别,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标准规范站点的硬件要求;在教学培训方面,主要从学前调研、培训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制定、教学培训实施、教学辅导、教学小结、学后指导等方面,将这些教学培训的环节和步骤纳入经常化进行规范;在站点管理方面,要求无论对人、对物、对工作环节和工作步骤等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进行规范,用制度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在站点工作开展的各项软件建设上,由市远教办根据新的工作要求,规范“二簿一志”、培训计划、需求调查等软件资料填写,规范了站点的工作记录,确保站点的各项工作都有标准的文件格式进行映证。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各级站点进一步提升了站点的管理水平,为“学用”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是以解决站点运行经费保障为核心、运行维护难为重点,确保站点正常运行。解决好远程教育运行经费是确保远程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必须切实建立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我市积极探索,争取各级资金,确保了远程教育站点运行维护、机构运转、课件开发、站点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经费落实。首先是按照市、县、乡三级2:5:3的比例,以每个站点每年3000元(其中:站点管理人员岗位补贴费600元/年),确保远程教育站点的正常运行;为确保经费的及时到位和规范使用,出台了《仁怀市乡土课件开发以奖代补经费使用暂行规定》,由市财政在科技三项经费和农投资金中筹措,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万元;每年市管党费安排5万元用于远程教育管理人员、技术维护人员以及教学辅导人员的培训,有效提高远教队伍的综合素质;市财政每年预算15万元,保证市远教办工作运转经费,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地保障了远教工作的正常开展。

长期以来,远程教育站点终端设备的维护维修是制约远程教育正常开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随着设备的逐年老化,终端设备的故障处于高发阶段。为从体制上和机制上解决站点运行维护维修难的课题,我市积极探索,摸索出了采取公开招标由专业公司对全市所有站点进行维护维修,解决13万元专门用于终端设备维护维修。在维护维修管理机制上,将原市教育局的维修站从事维护维修的职能调整为对全市远程教育终端设备进行规范管理,以及对设备维护维修供应商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探索出了“公司化运作、行政化的管理、一体化考评”的维护维修管理模式。通过一年来的实践,真正从体制上和机制上解决了站点运行维护维修难的问题,确保了远教站点的正常运行。

三是以资源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各部门参与全社会支持的大远教工作格局。在工作中,我市始终把教学资源建设作为远程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内容之一,坚持多措并举,按照“出台一套机制,建好一个课堂,开通资源网站”三步并重的思路,加大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力度。为切实解决教学资源体系等问题,投资20余万元建成了远程教育辅助教学资源网站——仁怀远教网。该资源网站建成后,最大可支持10T(10240G)容量,可存储2万余小时的视频课件资源。解决了本市的教学资源存储、播放平台,同时又利用网站积极的宣传了远程教育这块基层阵地,达到一站多能的目的。为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施培训工作中,向各乡镇下达了数量庞大的教学资源供应计划,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无条件提供大量培训资源。各部门和各乡镇围绕培训工作的安排,开展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但是在课件拍制时发现,没有专业的授课场所。为此,我市投资2万余元在党校建成了一间“远教课堂”,为乡土课件的拍摄提供标准、专业的录制场所,切实解决A、B类格式课件拍摄制作无场地的现实。

各乡镇(办事处)和市直各相关工作部门认真按照市委的工作要求,把教学资源建设“乡土课件”开发纳入本地区和本部门的业务工作范围,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远教办充分整合各部门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员,将课件开发制作任务分解落实到21个乡镇(办事处)和12个部门。一些未承担制作任务的单位也主动参与。多数单位都成立了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并从部门业务经费中挤出资金用于课件开发。由于采取上述多种措施,我市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取得可喜进步。目前,我市农业、畜牧、司法、计生、卫生等部门开发制定乡土课件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大多数除了按照市远教办规定的计划制作以外,还结合部门业务工作需要,紧扣基层培训实际自定多个选题进行开发制作,各部课件入选中央、省、遵义市教学资源库,初步形成了各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支持的大远教工作格局。

四是建立激励导向与督促约束机制,确保远程教育求实效。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激励和约束全市远程教育工作,是我市长期以来在建立远程教育长效机制方面探索的重点。我们主要采取以奖励激励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约束惩处手段,建立远程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导向机制,确保远程教育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常规工作之中。

首先,在开展远程教育的各项业务工作中,我们首先提倡的是对开展工作较好的部门和单位进行物质的或精神上的奖励。如在年终,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采取重奖的方式。通过以激励为先导,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推进。其次,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市委的高度重视,我们将全市的远程教育工作列为对各乡镇的单独的一项业务工作进行考核。对机关和部门的考核,由市直属机关工委在对机关进行年终业务和党建考核时一并进行。另外,从2008年开始,各部门在对乡镇进行业务考核时,将远程教育开展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相关培训作为其考核的一项内容。通过实施“双重管理、双重考核”,确保将远程教育纳入各级各部门的常规工作中来。第三,对工作不力或考核位列末位的,实施责任追究。我市于2006年,制定出台了《仁怀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责任追究制度(试行)》。《制度》主要坚持以实事求是、下管一级、批评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主要依据市委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责任要求和每年度《仁怀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量化考核目标》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对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责任追究。采取通报批评、挂牌警告、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四个等次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上述一系列机制建设,为我市远程教育教学培训搭建好了一个“学”的平台。

二、以“4+4”为抓手、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项目资金倾斜为保障,促远程教育“学用”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远程教育的培训,其归结点在于让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通过对政策法规、科学文化知识、农业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使不断丰富起来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促进远程教育“学用”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促进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方面,我市主要采取以“4+4”为抓手,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项目资金倾斜为保障,大力推进远程教育“学用”成果的转化。

(一)以“远教+协会”、“远教+大户”、“远教+基地”、“远教+公司”为抓手,走协会引路、大户示范、基地实践、公司运作的“学用”成果转化新路。为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走出一条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增收致富新路,我市以“4+4”为抓手,将广大农民群众聚合起来,探索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新路。

一是“远教+协会”模式。在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中,一大部分农民群众对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经营知识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群众运用科技知识调整产业结构和增收致富的愿望十分高涨。在各级党组织的大力引导下,各种专业性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如二合镇双龙村的蔬菜协会、长岗镇新庄村沼气协会、五马镇协农村的养殖协会、鲁班镇尚礼村的运输协会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因远程教育而兴起的各种群众性专业经济协会多达数十种近300余个,这些协会联系着数十万农民。这些协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挥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形成支部引路,协会发展的“学用”成果转化路子。广大农民群众在协会的引领下,踊跃参与远程教育培训,学习各种专业技术,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产掌握了一技之长。专业协会又积极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从而增强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部分协会的发展势头强劲,实力在增大,品牌在形成。如二合镇双龙村的蔬菜协会名声远播,无公害蔬菜品牌已远销市内外。

二是“远教+大户”模式。远程教育培训过程中,各地会涌现出一些专业大户,这些大户无论是在远程教育培训上还是在发展专业生产上,都是很好的“学用”典型。通过实施“远教+大户”模式,以大户为典型,实施大户示范带动,促进“学用”成果转化。目前我市已发展了种植大户3500余户,养殖大户3200余户。鲁班镇女能人孟琳同志巧编鞋面的手艺通过远程教育的培训,带动了我市近万农村妇女加入到鞋面编制这个产业中来。

三是“远教+基地”模式。在“学用”成果转化实践中,我们还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引导农民实现“学用”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建设产业基地,重点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适用技术实验问题,二是解决群众抗风险的问题。在基地建设中,我们主要采取由专业部门援助,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援和资金帮助,促进远程教育“学用”基地的形成。目前已经形成千亩蔬菜基地8个、千亩有机红高梁基地45个、千亩优质经果林基地16个、千只家禽养殖基地220个、百头生猪养殖基地150个。

四是“远教+公司”模式。在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中,大量的农业产业化公司也积极加入进来,成为助推“学用”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仁怀智远科技开发公司专业从事脱毒红薯的种植与加工,形成30余个基地,近2万亩,辐射近5千余农户的产业化规模;仁怀炎黄实业公司专业从事剌黎种植与深加工,形成20余个基地,近1万5千亩,辐射近3千余农户的产业公规模。目前已经形成的“远教+公司”近10个,形成产业种、养基地百余个近十万亩,辐射万余农户的规模。

(二)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项目资金倾斜为保障,为“学用”成果转化提供物质条件。远程教育“学用”成果转化,必须依托基地建设这个基本的物质基础,才能确保“学用”成果转化得以实现。在基地建设上,主要有以下两种建设方式:

一是“协会+部门+群众”建设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发展实际,首先由协会集体研究确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再通过党组织和政府与上级业务技术部门进行对接,由上级业务部门提供必要项目资金支持,由农户自愿提供土地,联片规模化地发展专业种、养基地。

二是“协会+部门+公司+群众”建设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发展实际,首先由协会集体研究确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再通过党组织和政府与上级业务技术部门和专业的农业产业化公司进行对接,由上级业务部门和专业公司提供必要项目资金支持,由农户自愿提供土地,联片规模化地发展专业种、养基地。

无论那种建设方式,“学用”成果转化如果没有基地作为支撑,离开了项目资金的倾斜,就不能形成产业规模。在具体的实践中,部门的参与是关键。众多涉农部门掌握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因此,发动多部门积极参与远程教育,即关系到解决群众“学”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学”后转化的问题。只有通过部门参与基地建设,引导涉农业部门积极参加到远程教育的实践中来,才能确保远程教育“学用”转化取得实效。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4日 10:2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樊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