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远程教育作引导 农民群众奔小康

贵州黔东南州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负责人 龙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自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以来,我州领导高度重视,把搞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稳妥推进,紧抓“学用转化”这一核心,在全州干群的共同努力,远程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韩书记”的致富经

提起“韩书记”,在镇远县江古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知道他是苗寨花草种植示范户。其实,“韩书记”不姓韩,真实名字叫黄佐泉。上个世纪80年代,大岭公社(现在的大岭村)有个公社书记姓韩,在当地很有威望,军坡人,现已退休。黄佐泉乳名叫“韩韩”,久而久之,由于他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成为了村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老百姓就把黄佐泉喊成“韩书记”,希望他能带领更多的百姓致富。

黄佐泉全家共有11口人,有劳动力5个,由于子女较多,家庭耕地面积少,生活几乎陷入困境。自从远程教育站点建到村以来,通过远教培训,他了解到了相关的农业知识,经过实践,有所收获,从此对远程教育着了迷,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到乡远教中心寻求帮助,并积极争取技术人员上门亲自给予指导。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已成为了全村的致富带头人。

每逢赶集日,他都会来乡政府及远教中心了解和阅读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看不懂的,就问远教干部,由于他记忆力非常好,对资料常常是过目不望,且非常健谈,只要你问及其劳动技能是如何掌握的,他会毫不保留也很专业地告诉你。其实他学习农业适用技术很简单,一是看电视;二是通过远程教育(参加乡村组织的每次远教培训会、到远教室借阅课件或由远教管理员刻录科技光碟送到他家)收看科技知识片;三是科技资料(由于他文化水平有限,便由子女阅读给他听,一遍不行两遍,有时更多遍);四是多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到目前为止,这个没有文化的“韩书记”掌握劳动技能竟多达6种,成为全乡有名的多面手,年收入可达5万余元。

黄佐泉同志虽然掌握着多项劳动技能,自已家庭富裕了,但他认为:一人富了不算富,要全寨富了才算富。在山背村,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只要你有所求,他都会尽心尽力帮你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同时他还积极支持远程教育工作,他曾说过:“我是远程教育的受益者,是远程教育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愿做远程教育的传播者”。在他的带动下,今年在山背村新增花卉种植户2户(菊花种植)——杨宏坤,目前该户种植菊花2000多株,品种有47种之多。新增种桑养蚕户4户,能繁母猪养殖9户。

锦屏新华蔬菜地里的“淘金王”

5月7日凌晨5时30分,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村民李可家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7时,他开着一辆手扶拖拉机来到该乡农贸市场,将头天收购的新鲜青白菜抬到菜摊上。不到30分钟,满车的蔬菜就销售一空。

“每天这么起早贪黑的,不累吗?”趁着间隙,笔者赶快凑上前。

“我每天走村串户收蔬菜,然后洗净包装,开着手扶拖拉和老婆到附近乡镇的集市上或到县城蔬菜市场去卖。累是累了点儿,但每年都能有七八万元收入,比起外出打工强多了。”高远林一边点着手中的钞票一边满足地说。

披星而去,戴月而归。对于“倒腾”蔬菜10年的他,这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42岁的高远林出生在农村,自2002年起一直从事蔬菜、生产、经营、销售,10年来,通过自己一步步努力经营,基本掌握了本县主要蔬菜市场供销行情。凭着“诚信守用、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也使自己的蔬菜经营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去年,他发展辣椒种植面积5余亩、西红柿6余亩、苦瓜制种1亩。下半年又利用西瓜、南瓜空闲地发展大白菜面积3余亩。全年销售金额达30多万元,赚了个盆满钵满。

“种菜既要看天,也要靠技术,还要看菜的品种好不好,里面的奥秘深得很哪!”说起种菜,他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他说,自己虽然不是专家,但是就爱看中央7台的节目,像《农广天地:致富技术》、《致富经》等都是自己的老师。“不懂的可以在电视里找到答案,希望自己能把菜种得更好。”为了让生产基地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供应市场,今年,他已经落实辣椒种植面积8余亩,苦瓜种植面积2余亩,西红柿种植面积3余亩。种出的蔬菜不愁销售,自有老板上门收购。为了提早上市,去年底,他在新化乡蔬菜基地繁育了6亩优质早熟辣椒苗,在3月全部移栽大田。5月底上市销售。临走时,高远林憨厚地笑着说:“我很有信心把蔬菜种好达到增产增收,更有信心带动村民种菜脱贫致富!”

他带领乡亲们把西瓜种到国外

1989年,榕江县车江乡口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96元,人均吃粮不到200公斤。榕江县为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让高中文化的杨灿喜接下了几乎瘫痪的口寨村支部班子,为了探讨脱贫路子,杨灿喜与支委一班人足足开了两天会,他说,“党的政策鼓励我们致富,可是,全村近半数成年人连汉语都讲不顺当------当务之急,必须先抓扫盲,然后学农业科技”。

1990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办起了科普夜校,一边扫盲一边培训农业科学技术。为了增强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本领,从那时起,杨灿喜开始订阅《怎样种好西瓜》、《农村百事通》、《贵州科技报》、《湖南科技报》、《广西科技报》等科技报刊。利用学习中午和晚上学习,边学边记,知识逐步提高,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经努力,全村有130多人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考核颁发的绿色技术培训员证书,有8名获得助理农民技师,4名获得农民技师职称。杨灿喜本人,1992年,获得了农技师职称;1998年,他获高级农技师职称,成为了榕江县第一个获得高级农技师职称的农民。由于科技带动农业生产,口寨村1992年和1994年分别被榕江县农业局挂牌为科技示范村,被黔东南科协及州农业局设为科技示范点。1996年,共青团口寨村支部书记杨胜余被评为“全国星火科技带头人”。

有了科技支撑,口寨原来一年一熟或两熟田地变为一年三熟,复种指数达225%。全村1.5万亩山地,原来是荒山秃岭,也全部种上柑桔、桃树、李树等果树,户均33亩。全村收入位列全县农村前茅。

1993年,杨灿喜向县委提出技术输出的计划,得到县委、县政府的认同。经过外出考察,杨灿喜开始在湖南、广西有了劳务输出网点,并每年与那里的老板签订西瓜销售订单,每年向当地老板供苗达50万株。1996年,杨灿喜首次带口寨村30名技术员到广西北海,与北海市海市签订承包该市第一蔬菜基地种植合同。此后,口寨村技术输出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湖南、四川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更可喜的是,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成立了24个技术工作站,并向国外延伸,在缅甸3个点,老挝2个点,将西瓜种到了国外。村里每年派出的技术员少时100人,多时达180人。输出技术收入人年均收入上万元,技术推广面积达上百万亩,地方收入上千万。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口寨村农业科技力量日渐雄厚。目前,口寨村已有高级农技师职称2人,中级农技师职称8人,助理农技师职称6人,有技术员300多人。如今的口寨村,除了家家户户种植西瓜、蔬菜和果树外,在杨灿喜的牵头下,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目前,新建猕猴桃种植基地500亩,小叶榕药基地500亩,秋季洋芋种植基地200亩,秋季(泰国产)无筋豆基地200亩。靠农业科技富了的口寨村,走进村里,一座座现代新楼拔地而起。“仅去年就有80多家建了新房,每栋投资都在20万元以上。”杨灿喜自豪地说。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精神与挚着,看到了远教带来的便利,看到了中国老百姓敢于用子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他们积极利用远教带来的便利,学以致用,既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拓宽了家庭收入渠道,同时也带领了一方百姓创业致富奔向小康。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3日 11:2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