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乡村巨变领路人
——记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乡马鹿村支部书记刘青云

贵州遵义赤水市委组织部远教办 袁应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做了八辈子的梦都没有想到会用上电,通上公路,‘兜兜’里还会有‘银子’!”86岁的村民罗章云手提大烟袋,迎着山风,回想起苦不堪言的日子,眼里噙着泪花:“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好支书刘青云啊!”

“不摆脱这肩挑背磨的苦日子,不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地办几件实事,我就不配当这个村干部!”——这是刘青云上任时立下的誓言。

1999年,刘青云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在大山深处住了几十年的创他第一次离家出走了。“在煤矿打工也总比当‘村官’强!”他“躲”到山西大同雀儿山挖煤。但是,远离故土的刘青云始终觉得不踏实。有一天,他终于拍了拍脑门:“刘青云啊刘青云,可不能拍屁股走人,不管乡亲们啊!

“照明靠油、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治安靠狗”,这是马鹿村过去的真实写照。马鹿村是原两个省级一类贫困村马鹿村、坭河村合并而成,村民连温饱都解决不了,邻村有“变牲口都别进马鹿坝”之说。马鹿村呈“三山夹两沟”的形状,森林覆盖率超过92%,楠竹年采量10余万株,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林业生态旅游村。但巍巍群山,崎岖小路,让马鹿人一直“守着金山饿肚皮”。

主意定夺,打工不到3个月,刘青云毅然收拾行囊踏上了回乡的归途。

“全村34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处都是我的家。”——回想起农网改造、修通村公路的艰难岁月,刘青云憨厚地笑了。

马鹿村1999年仍未用上电,这年8月,刘青云带上红薯、干粮,步行80多公里只身来到赤水县城。不善言辞的他,软磨硬泡、一心为民办事的执着最终得到相关部门支持,把马鹿村农网改造列入了市计划。工程开工后,刘青云就主动放下自家农活,不分白天黑夜,同村民一道协助电力技术人员在悬崖峭壁、荆棘丛莽中测线路、抬电杆、拉线架线等。他带上被褥、背上沙锅,终日以工地为家,这一走就是整整三个月,俨然成了“野人”。饿了,就啃一口随身带来的干饽饽;渴了,就喝一口路边的山泉水;困了,就在岩穴中睡上一觉。经过3个月的战天斗地,把近300基电杆从20多公里的山脚下运到山上,当一根根电杆巍然矗立于34平方公里的密林中、一条条线路走进203户农户家中、一盏盏电灯照亮时,刘青云终于开怀笑了。

2000年2月,听到减糟沟山路上又摔死一个人,刚当上支部书记的刘青云心急如焚,他立誓要彻底“毁掉”这条“死亡路”。说干就干,4个月的时间,就改线修通了从减糟沟到界碑宽2尺2、长2公里的石梯路。2004年初,马鹿村锤钻叮当,炮声隆隆,打破了这片绿色山村往昔的宁静。男女老少投工投劳,挖掘机不断挺进,刘青云带领马鹿村村民在悬崖峭壁间修通村公路。

为攻克一处绝壁路段,乍暧还寒的早春时节,刘青云一头扎进密林深处、渺无人烟的陡峭山崖许家岩,在这里安了家。暴风雨来了,巨崖上挂着雨帘,湿气加重,刘青云两手交叉抱紧双臂,蜷缩在许家岩子的石壁上,万分孤寂。老党员张递贵提着食物看望刘青云,陪他过夜;村民罗弯刀送来塑料布,为他挡风遮雨。在峡谷密林、断崖石壁中,刘青云梦想着马鹿村就要改变模样,富裕起来……

2005年12月28日,当第一辆满载楠竹的大卡车从马鹿村腹地三王坝出发,行驶20多公里“红地毯”驰向山外时,800多马鹿村民欢呼雀跃,喜极而泣! 

“申遗成功了,老百姓的日子更好啰!”——看着马鹿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刘青云信心十足地说。

而今的马鹿村,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画卷正在展开。几年来,刘青云和村两委带领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将低产田、残次林改种楠竹,共实施各类低产林改造1520亩,退耕还林2187亩,荒山造竹4126亩,现人均竹资源占有量12亩以上,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修建石板路、水泥路8000余米,垛屋脊、檐口各3000余米,硬化院坝5500余平方米,粉刷屋前屋后8万多平方米,建小水窖25口,70%的农户实现了改水改灶改厕;组建惠民竹业专业合作社,吸纳本村及周边社员500多户,为马鹿村乃至两河口乡林农提供组织收购、加工林产品、销售农用物资等集约化“一条龙”服务,每年村级集体经济增加3万余元。

“申遗成功了,老百姓的日子更好啰!”马鹿村有狮子岩、南天门等旅游景点。刘青云计划装修好马鹿村特有的木串架房子,建旅游休闲山庄,带领乡亲们吃上旅游饭、生态饭!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3日 11:3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