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从“误工费”看党员教育

江苏锡江阴市澄江街道普惠苑社区社区工作者 王胜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因工作关系,我经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到社区参观学习。一次,在接待一批领导,走到社区的党员活动室时,有人突然发问:“你们党员开一次会发多少误工费?”我一愣,答:“不发误工费。”对方追问:“不发误工费,会有多少人来开会?”我深吸一口气,说:“这是党员的义务。”对方又笑着追问:“你是党员吗?党龄多少?”我坚定地回答:“是!党龄三年。”对方笑而顾其它,“人家这地方就是觉悟高!”可这话却怎么听怎么觉得别扭。我心中稍有不悦,送走他们后,久久不能平静。难道中国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信仰,就值这小小的“误工费”。什么时候开始,“误工费”成为了这样一种默契?

细想之下,我当时回答对方的勇气和底气在哪里?其实我心里很清楚,社区每次召开党员会议,虽说确实没发一分钱,但一直按照老传统发上一包烟,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误工费呢?

我所工作的社区是一个农村拆迁安置社区,拆迁安置有八个行政村、一个大型企业部分职工共计一万五千余人。还记得当初该大型企业部分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时,社区为他们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会。会上,按照老规矩,签到拿烟。当我们农村党员拿得很顺手很自然的时候,该企业的很多党员同志却推脱道:“谢谢,我不抽烟。”当我们把香烟强塞给他们,告诉他们这是社区的传统时,他们依然婉言谢绝。一包香烟,体现的是农村党员和企业党员之间的素质差距?还是同样作为中国共产党员信念和信仰上的差别?

当然,也许这样说有些极端,有些简单化,有些不尽人情。而且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党员教育有偿化?让原本纯洁高尚的党内学习成为了类似商品经济时代的商品交易呢?

一、地方差异,党员之间互相攀比。

以拆迁安置社区为例,党员们来自不同的行政村,很多党员虽然居住在社区,但党组织关系依旧在原村。由于各村在党员管理、福利待遇上有一定差别。而且,相对而言,村级经济实力要比社区雄厚,在党员活动经费上也相对充裕,于是造成党员之间互相攀比,心态不平衡。

二、意识淡薄,党性、信仰不够坚定。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很多党员的党性、信仰逐渐薄弱了。开什么会,搞什么学习,不如在家休息或上班赚钱。特别是年轻党员,从入党之时,对党和自身的认识就不够正确。再加之工作需要,党员学习、开会就成了他们最可以让步的选择。于是,为了提高到会率,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很多基层党组织不得不采取发放误工费的形式,对参会或参加学习的党员进行补贴。

三、内容枯燥,党员教育缺少活力。

很多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就是开会,开会的内容就是领读文件或学习资料,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很多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一级基层党组织,党员构成中绝大多数都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党员。他们党性意识较强,乐于参加各类党组织活动,但对学习新技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兴致有限,导致一些教育培训计划难以落实,培训目标难以实现。

四、缺乏考核,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

虽然每次召开党员会议或开展党员学习培训活动,绝大多数党组织都会采取签到点名的方式,但实际上,这些签到点名最终并没有发挥实际意义。按照《党章》规定,党员无故连续六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即视为自动退党。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按“章”处理的又有多少?有的基层党组织,为每位党员建立了积分履责证,但这往往流于表面,应付检查,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党员们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于是,很多党员积极性越来越差,反正参加与不参加结果都一样,造成了组织召集越来越难。

当然,我相信,还有很多很多更深更大的原因,导致了党员教育有偿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然而,原因、理由一大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党员自己。想一想,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党的崇高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将生命置之度外的党员;想一想,那些在建国初期,为了摘掉贫穷落后帽子,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党员;想一想,就在我们身边,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无闻、务实创新的党员;他们把党和人民看得高于一切,他们把牺牲奉献当成神圣使命,他们把参加党内学习、组织生活作为一种义务和光荣,在他们心里又何来“误工费”呢?所以,党的建设、作风建设,并不是高、大、空的东西,拒绝那一份小小的“误工费”又何尝不是一种支持和向导?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3日 15:4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樊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