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重庆巫山巫峡镇 黄青莉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自2009年,我县制定 “流动党组织书记‘月联系’、外出流动党员‘月登记’、外出流动党员家庭‘月走访’”的流动党员“三项制度”长效机制以来,作为库区劳务经济的大县,我们一直贯彻落实好该项制度,基本实现了“管住、管好、管活”流动党员这一目标,解决了长期以来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个人去向难了解、日常联系难维持、思想变化难把握、后顾之忧难分担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问题,切实提升了广大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主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同时,还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县委、县政府对流动党员及流动党员家庭的惠顾政策等,鼓励外出流动党员回村任职、回乡创业、回报社会。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流动党员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工作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得流动党员能够更好的与时俱进,更好的适应和维系社会。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在全国有58个流动党支部,其中,在广东、重庆、县城城区新建农民工和离退休老干部流动党支部5个。流动党员606名,其中35岁以下245名,占40.4%;大专及以上学历46名,占7.6%;女性65名,占10.7%。

我县推行“流出地党支部+流动党支部+劳务服务站党支部”的管理模式有效管理95%以上的流动党员,其中1名流动党员获重庆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1名当选为重庆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二、主要做法

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优良作风进一步养成、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突出流动党员教育的重点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放在首位,有针对性地加强流动党员“四项教育”。以十八大精神、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内法规和党风党纪等为重点,加强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教育,增强党员意识。以就业技能、创业政策、科技信息等为重点,加强流动党员能力素质教育。以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移风易俗等为重点,加强流动党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家乡的风土人情、先进人物事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建设家乡、服务乡亲等内容为重点,加强流动党员家乡观念教育。

(二)实行流入地为主的教育模式。流入地的街道(乡镇)、社区、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党组织将流入党员纳入教育培训对象范围,与本辖区本单位党员一并进行教育培训,并将教育培训情况如实记入《流动党员活动证》。

(三)建立流动党员返乡集中教育制度。利用春节期间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分级分类举办流动党员党组织书记、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使所有返乡流动党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集中学习。

(四)在外建立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新疆、成都等我市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市建立教育培训基地,统一教育培训区域内的流动党员和流动人员中的入党积极分子。

(五)加强流动党员电化教育基地和流动党员党组织“党建图书角”建设。推进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向外延伸覆盖,完善首批50个流动党员党组织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建设,再选择50个流动党员党组织配备远程教育设备,到2012年建成流动党员电化教育基地100个。按照《关于在村、社区党组织和有固定活动场所的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立“党建图书角”的通知》(渝组办〔2008〕261号)要求,为流动党员党组织配备完善学习读物、党建图书,到2012年管理流动党员在20名以上且有活动场所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全部设立“党建图书角”。

(六)推行“融入城市——流动党员文明素质大提升”计划。对流入城市的流动党员特别是农民工党员进行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法律常识、传统文化等教育,在流动党员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中大力开展宣讲十八大精神等一系列活动,大力增强流动党员党性,提升素质。

三、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县在流动党员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如下问题,主要是:

(一)重利益、轻教育。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流动党员为追求经济利益,致使自身的党性观念减弱,从而寻找各种理由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甚至长期不缴纳党费,从而逐步游离于党组织教育之外。长此以往,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空白,流动党员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及方向的把握失去指引,进而影响到党员队伍的素质。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目前,就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口袋流动党员普遍存在、《流动党员证》执行力不够等,因为现行的流动党员管理办法不统一,极少数流动党员对《流动党员证》认识不到位,使用不积极、不主动。各地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不一致,导致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脱节现象严重。

(三)教育模式缺乏创新。一直以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都是以讲党课的形式进行,一些地区和单位党组织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管理难的问题,常常束手无策。在解决问题上也缺乏针对性、灵活性,致使流动党员教育工作跟不上节拍。

四、对策及建议

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要求越来越严格,并且要与时俱进。它不仅要求党员本身具有较高的党性,还要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更加到位。结合实际,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各地党组织要进一步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深刻体会到它是一项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的重要举措,让广大流动党员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不仅仅要抓经济建设,同时要狠抓思想建设,作为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思想文明建设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广大流动党员要从根本上提高认识,从而积极配合当地党组织参加教育活动。

(二)健全制度、强化落实。各地党组织要要建立流动党员联系、教育培训、检查监督等一系列制度,使得流动党员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要加强制度双向管理,在确保流动党员方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做好动态管理,从而保证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线、不脱节,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得到进一步落实。

(三)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倡导“四优先五免费”鼓励流动党员接受教育。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利益导向机制,引导流入地的街道(乡镇)、国有企业、社区和“两新”组织对流动党员实行优先录用、优先加薪、优先提职、优先培训,免费求职登记、免费政策咨询、免费职业指导、免费职业推荐、免费创业培训。

2、开展动态柔性组织教育生活。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坚持业余、小型、方便原则,在流动党员集中的车间、工地、市场、楼院等地,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茶话会、联欢会、老乡联谊会等方式进行,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外,重点加强家乡情况、就业创业信息沟通和感情交流。拓展“城乡支部联线”活动,引导流入地的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社区、“两新”组织等党组织主动与区域内的流动党员党组织结对共建,联合开展组织生活。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原则,合理划分流动党员党小组,每个党小组3—5名流动党员,明确党小组长牵头组织开展党小组活动。

3、推行流动党课制度。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分别建立由党员领导干部、党校教师、党务工作者和党内先进典型等组成的流动党课工作队,根据形势需要和流动党员实际设计党课主题,深入企业、工地、社区等流动党员集中地上党课传达党中央、国家的政策方针,市委、县委的重大决议,各地各党组织的先进典型事例,鼓励广大流动党员积极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7日 10:28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郭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