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网络谣言,为害党建工作的“毒瘤”!

河北大屯满族乡人民政府兴洲村书记助理 李慧颖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随着论坛、微博、即时通讯工具等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捡到粗心小朋友的高考准考证,谁认识通知下,别耽误了高考大事。白××,考点市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204101311。请大家帮忙互相转发,别耽误了孩子高考!联系电话138××××8131。”高考前几天,上面这条信息,通过好心网友,在微博、微信和QQ群、贴吧上疯狂转发。可这却是一条不实信息,甚至暗藏骗局。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它具有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报复性、宣泄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点,已成社会“毒瘤”。

从文中获悉,网络谣言传播形式有很多种,但万变不离其宗,究其产生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二是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四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五是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六是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七是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

我国的网络文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网络谣言很容易成为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因此,对网络世界的整治,网络谣言的遏制显得尤为重要。一、提高政府公信力。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务、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二、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网络的虚拟性及相关法律创立的滞后性,刺激了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的侥幸心理。因此,完善法律对网络谣言民事、行政、刑事等配套的规范,非常必要,非常紧迫。三、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在社会转轨时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养,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自律意识,尤为重要。净化官风、淳朴民风,从我做起,人人自律,才能从根本上抵制、防控网络谣言的泛滥。

网络世界是一种公共空间,治理网络谣言理应是一种公共行动,彻底净化网络空间,铲除这颗“毒瘤”,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改进党员教育、党建工作,更是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14:3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