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新罗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的实践与探索

福建龙岩市新罗区 李文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为切实提升农村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课题组先后走访了多个乡镇,与一线党员干部开展交流,还发放58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达99.3%),就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一、新罗区农村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概览

新罗区现有 15个乡镇, 282个村,共有10742名农村党员,1645名村“两委”干部。从文化层次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党员总数的51.64%(下同),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占33.7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4.65%。从年龄层次看,60岁及以上党员2151名,占20.02%;46-59岁党员2629名,占24.48%;36-45岁党员2582名,占24.04%,35岁及以下党员3380名,占31.46%。村支部委员会组成人员831人,其中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 422人,占50.7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3人,占8.78 %。村委会组成人员851人,其中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294人,占 34.5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38人,占4.47%。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青年党员多,老党员较少,基本形成了全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梯次结构。但从调研情况看,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依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是整体素质不高。有的党员干部在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上过于计较,特别是对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既缺乏应对的勇气,也没有解决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形象。问卷调查显示,45.21%的人认为,村党组织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一般”;28%的人认为,村“两委”班子不够团结协调。

二是发展意识不强。普遍存在思想观念落后、适应市场能力不强及管理村务、服务发展的水平不高等问题。问卷调查显示,44.15%的人认为,农村党员干部发挥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一般,6.74%人认为不起作用。不少农村党员干部见识少、目光浅、成事慢,很难起到为党员群众导航引路的作用。

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观念仍然存在,不少人只关心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且自强自立的心理素质也不高,甘于落后和碌碌无为的精神贫困现象普遍存在。在问卷调查中,45.57%的党员干部反映村里时有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现象发生,46%的党员干部反映缺乏健康向上的党员干部文化生活。

四是法治观念不牢。民主意识不强,存在依人情经验办事、靠宗族势力选举的现象。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贿选拉票、诋毁攻击等不正当竞选行为;少数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明争暗斗,或者面和心离。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20%的党员对参加村内事务的决策、管理很少关心。

五是掌控局面不力。有的村“两委”干部在处理农村其它一些突发性事件时工作方法简单,对党员干部反映的问题没有能力和耐心解决,有的甚至把党员干部反映问题当成无理取闹,造成党员干部对基层组织缺乏信任,有问题、有纠纷不愿向村“两委”干部反映。

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分析

受制于时间、经费、场所、师资及人员流动、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当前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逐年式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焦点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教育培训渠道多样,培训效果参差不齐

近年来,全区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形式大致有以下六种: (1)每年由区委组织部、党校、民政局组织的为期6天的村(社区)主干培训;(2)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产生新一轮村“两委”干部时,由各乡镇党委召集进行为期1-2天的集中培训;(3)各乡镇党委举办的每年1-2次党训班;(4)区直职能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开展业务培训;(5)村党组织定期例会(三会一课)进行的集中学习;(6)依托“村村通”、“村村响”、“农家书屋”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进行自我教育。

虽然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多样,但培训效果参差不齐。主要表现:第一,目前68.75%的乡镇采用集中模式,其组织纪律性固难较好,但由于规模过大、时间过短而使培训效果一般;第二,乡镇工作细致、繁杂,常常以会代训,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在调查问卷中, 81.25%采用“以会代训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缺乏培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第三,村“两委”的例会,由于村干部自身素质有限,学习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常常以谈工作取代学习,个别边远村连正常的支部活动也难以保障;第四,远程教育网络、“村村通”、“村村响”等电化教育手段缺乏引导和监管,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少制度保证和监管

问卷调查显示,56.25%乡镇年平均培训经费2万元以内,68%乡镇反映培训经费不足,50%乡镇培训经费没有列入年初预算,实行临时性的实报实销制度。经费不足直接导致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村主干培训,轻普通党员教育;重个别典型,应付上级检查,轻整体全面,为完成任务;重以会代训,轻需求实效。教育培训经费无法保障,直接导致教育培训虚化现象。

据问卷调查,在参训党员干部中,35.46%的人培训经费由村里负担,51.95%的人培训经费由镇里负担,16.31%的人培训经费由区里负担,8.69%的人培训经费由自己负担。由此可以看出,培训经费村级负担偏重,容易出现富裕村的党员干部培训次数多,贫困村的党员干部培训次数少的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三)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虽然乡镇一级基本能够制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但80%的培训计划内容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并且40%的教育培训内容不能有效落实。至于村一级,则基本没有教育培训计划,60%的村级党组织不能自主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教育培训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难以步入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的轨道。

调查情况显示,几乎所有乡镇反映举办各类培训班非常困难,除了经费问题,主要是因为到会率很低,大概在30%-50%之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究其根源,4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理论与实践没有有效结合,28.1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工学矛盾突出,22.03%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考核效力不强、奖惩措施不得力。

(四)实践与需求相脱节,与形势发展不适应

通过调研发现,面对当前农村重大变革,许多农村党员干部对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感到棘手,普遍希望获得新知识,开阔眼界,转变思路,提高综合素质。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 89.72%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培训教育活动很有必要, 只有3.37%认为没必要,6.38%认为无所谓。    

对于培训内容,农村党员干部普遍表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需求特征。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各种能力,拓宽知识面, 促进“能”与“知”结合。能力提高包括:政治鉴别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科学种养能力等;知识结构包括: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种养技术、经营管理、科普保健等。

三、促进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的对策前瞻

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教育培训工作,使之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必须针对当前农村党员干部的认知特点和岗位需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按需设教、因人施教,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 增强紧迫性,提高教育培训工作认识

农村党员干部处在“三农”工作第一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管理水平、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调研中发现,70%的乡镇党委存在依赖思想,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主要依靠上级推动,在费用上依靠上级补贴,主动开展教育培训的乡镇党委不到10%。实际上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任务主要在乡镇党委,62.%的人认为“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领导重视”。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促党建”的理念,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硬任务,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督导。要健全省、市、区三级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责成党委主要领导和职能部门抓教育培训的责任制和联系点,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支持参与,农科教和党校等部门具体施教、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

(二)严把规范性,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

制度建设是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形成持久效应的必要条件。各级党委和职能部门要根据党员干部培训的整体规划,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的实际,制定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各乡镇党委要在对农村党员进行全面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村级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党员科技致富户的培训。同时,还要严格管理,确保培训实效。要通过制定严格且可行性强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培训的日常管理,对于课程安排、人员组织、后勤保障、师资落实、过程管理、培训小结等各个阶段都要有专人负责。要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激发学习热情。建立“考评日记”绩效考核机制,采用绩效挂钩的物质奖励制度和灵活的福利形式。

(三) 彰显系统性,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涉及多个层面和部门,要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就必须专门建立一个领导协调机构,将全区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到达效果最大化。应以区为单位建立农村党员干部资源开发管理机构,形成组织、农办、劳动、财政、教育、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农村党员干部这种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组织保证。党校和乡镇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乡镇基层党校平台,在党员干部培训、开发教学基地、干部交流培养、典型案例提炼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在课程设置、教师邀请、学员管理、经费来源等方面密切协调,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教育培训格局。

(四) 突出针对性,合理设定教育培训内容

要以培训主体为中心,使培训内容紧贴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从参训对象上看,要分类培训,增强针对性。对村主干的培训,重点在于进一步明确职责,把握农村工作程序,提高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致富和解决基层矛盾的能力;对农村普通党员、乡土人才,要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村年轻党员干部要增加学历教育。从培训内容上看,要模块设课,提高实效性。具体可以分四个板块:一是时事政策教育。主要了解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政策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二是农村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包括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规范,安排新农村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社会管理等课程;三是法律法规培训。主要讲授涉农法律法规、信访维稳以及农村社会矛盾调解方法等;四是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开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和都市农业及转岗就业培训。

(五) 务求实效性,灵活选择教育培训方式

要不断改进培训形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开放式的培训方式,提高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成效。一要创新培训形式。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分层次、分类别地实施培训。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可采取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分别施教的办法,使其受到经常性教育;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普通党员,可采取结对帮学或送学上门的办法,使其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二要拓展培训平台。在组织教育培训中,灵活运用集中培训、专题研讨、社会调研、外出参观、“流动党校”、 短信平台、远程教育、基地培养等培训方式。如针对流动党员,在农闲时节组织参加集中规模轮训,其它时间采取送课上门指导学、结成对子帮助学等方式组织学习。三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农民党员教育培训中“老师讲、学员听”的现状,大力提倡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党员论坛、现场教学、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现代培训的新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六) 体现保障性,拓宽培训经费投入渠道

在培训经费上,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各类资金整合力度,切实解决农村党员培训资金不足的问题。区、乡两级政府要把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分散的培训资金,统筹使用各部门用于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的经费。在实用技术教育培训方面,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办班方式,创建由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党校协调、部门组织、农户参与的“党校+部门+公司+农户”的培训模式,达到公司发展、农民增收和党校、部门“少花钱、不花钱”搞培训“多赢”的目的。支持村党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从集体经济收入中解决部分培训经费。要完善经费监管制度,联合财政、审计、纪委、组织、人事等部门成立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收支监督小组,强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监管,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专人专管。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14: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郭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