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范玉刚:国家梦要能包容多元化的个人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梦既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梦。两个维度的统一,就把中国梦的愿景即具有感召力的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梦实现的起点即现实中每个人共享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关联起来。

  “中国梦”要想获得认同和接受,要接通历史激活文化,还要以现代文化为现实支撑

  就现实而言,“中国梦”要想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同和接受,首先要接通历史激活文化传统,使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和合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载体。我们不是天外来客,也不是文化的漂泊者,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中国梦”的实现仍离不开对和合文化的汲取,以及和合文化对现代人心灵的滋润。在“文化全球多元化”的语境下,培育“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人对世界发展的清醒认识。和合文化作为被激活的文化传统,已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相融合形成主流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其中蕴涵的某些价值观,如友善、和睦、和平、和谐、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等,成为支撑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资源和文化土壤。但我们要明白,不论过去如何辉煌,对待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回归“过去”,而是要有批判立场和清醒的头脑,要多维度地认识文化传统的内核。过去,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走过弯路,也有过极端行为,但不能成为今天“打着复兴”旗号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借口,甚至臣服于所谓“辉煌的过去”。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制约我们前行、束缚我们头脑的僵化腐朽观念,有许多背离人类文明尺度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中国梦”的实现以和合文化为依托,其目光要立足当下、指向未来。

  其次,“中国梦”的实现要以现代文化作为现实支撑。“中国梦”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底色,但必须立足当代实际,要有现代视野和世界眼光,充分彰显近现代中国人在探寻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创造,依托新文化及其成果,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优势,借鉴世界文明,在全球视野中与国际主流社会对话、交流和竞争,积极输出中国优秀文化,从中展示中华民族应有的文化气象和刚正不阿的文化心态。对内,要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对外,能够与国外对话,形成传播力和建构清晰的国家形象。从根本上说,“中国梦”的实现,既不能走狭隘的民族主义道路,也不能走全盘西化道路,而是在现代视野、本土身份立场和世界眼光融合中,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大国崛起的征程中,国家梦反映着一个国家发展的主导理想和价值追求,构成了国家崛起的精神动力。从现代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看,曾出现“美国梦”、“俄国梦”和“英国梦”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梦”。1931年,美国正处于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的大萧条期,亚当斯提出了“美国梦”:“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在国家层面,罗斯福的“新政”夯实了“美国梦”的现实基础:通过制定一些复兴、救济、改革等有关社会保障的公共政策,使“美国梦”引领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在以后的经济复兴中又借助科技强势和时尚流行的大众文化,把“美国梦”传播到世界各地。随着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美国梦”通过美国主流文化及其品牌不断扩张,在全世界产生极大影响。承载了美国精神和意识形态的“美国梦”,其本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追逐的是个人奋斗带来的现实机遇,但它确实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和边缘化的族裔融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表达,一定要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的民族振兴关联起来。政府要通过建立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来保障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和底层民众都敢于做梦,通过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打破阶层固化,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给每一个公民均等的机会。

  “中国梦”的实质是把国家梦植根于国民个人的生活中

  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这个梦的实现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但这个梦不是关起门来的自我娱乐,而是在全球化舞台上的相互激励的共荣共在。中国不可能再次疏离世界体系而获得自身的独立发展,只有克服全球化进程中的危机和挑战以及遭遇的困境,才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内涵。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当代中国,要以其实力和影响力,不仅能在国际事务和格局重组中发声,还要有一定的话语权,使“中国梦”能够在全球传播。“中国梦”的实现既要张扬中国特色,又要坚持全球对话主义,在世界和平环境下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这是对中华民族守护的全球普世价值的传播。

  再次,“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共享共建的公共文化产品,它需要全社会全民族的广泛参与和推动。“中国梦”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个人的幸福生活,如何能够凝聚人心感召天下,取决于这个梦的性质。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本质所在,这种道德优势旨在不能让任何人失去追求梦想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使“中国梦”并非遥不可及。使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是“中国梦”的应有内涵。“中国梦”既有对民族伟大复兴的祈向,也有对个人幸福生活的追求,两个维度的统一就是把“民族的梦”和“每个中国人的梦”结合起来,把民族复兴的“宏大述事”与关注民生的“个人生活”结合起来,其实质是把国家梦植根于国民个人的生活中。

  中国梦一方面表现为“两个百年”的“宏大述事”,另一方面体现为个人梦,例如“住房梦”、“收入梦”、“健康梦”和“养老梦”等等,诸多内容都与社会民生相关联。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既有宏观“宏大述事”的层面,又有微观“个人生活”的层面,作为公民个人,我们必须在领悟中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在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中要心系民族复兴的大任;作为执政党在国家建设中,要把民族复兴的使命通过当下的社会民生建设,把国家梦与个人梦连接起来。国家梦要能包容多元化的个人梦,无数的个人梦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并支撑起国家梦的高度。在梦的实现过程中,只有使“中国梦”作为“民族潜意识”真正积淀于国民心灵深处,并与国民个人生活关联起来,这个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获得民意的广泛支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不会沦为空洞的梦呓。就现实而言,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消解着“中国梦”的内涵,压抑对“中国梦”的追求,当前亟需把“中国梦”的理想感召与当下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人梦统一起来。(范玉刚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0日 11:02 来源:人民网 编辑:肖志刚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