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仁怀市推行远教“3+3”服务党员群众

贵州仁怀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彭登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仁怀市在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中,积极整合资源,推行远程教育“3+3”模式服务党员群众,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是流动式远教点+QQ辅导员让外出民工得帮助。仁怀市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多,分布相对集中的实际,大胆创新,以流动党员为骨干,在仁怀籍务工人员聚居地以流动党支部和党小组为单位,创建流动式远教播放点,利用家乡远教站点邮寄来的或返城务工青年带回的远程教育资源光盘开展教学,为农民工提供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技术技能、城市生活技巧常识、计划生育奖扶政策等知识,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得到信息帮助。同时,各基层远教站点还与流动远教点结成一帮一对子,共同由一支辅导员队伍负责辅导工作,由辅导员采取定期登陆QQ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方式为流动远教点操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帮助他们提升管护水平,流动远教点管理员也通过这一途径将农民工培训需求进行反馈,以便站点及时获取新的光盘以满足培训需要。三合镇驻广东东莞流动党支部下设的流动远教点还因地制宜,采取在当地网吧定期包机开展培训的形式,加快了培训信息的更新,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播放光盘的培训模式,为流动远教点下一步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流动远教点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外出务工人群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到流动远教点寻求帮助。2012年8月,高大坪乡外出务工青年李强在一家工地务工后被工头无故辞退,还扣了他1000元所谓的“押金”,委屈的他找到当地远教点讲述了情况,远教点在与高大坪乡远教办取得联系后,由乡劳动人事保障所远教辅导员通过网络为他讲授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远教点管理员还陪同他一道找到工头,有理有据进行交涉,为他讨回了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同时还通过远教网络查找用工信息,为他找到了新工作。目前,全市在广东东莞、江苏吴江、福建晋江等地已启动流动远教点10个,流动式远教点+QQ辅导员的远教服务模式,不光吸引了仁怀籍的农民工,还吸引许多非仁怀籍的务工者,流动远教点服务对象除了仁怀籍农民工2000余人外,还为非仁怀籍农民工800余人提供着优质的服务。

二是家庭化远教站+生活班主任让留守儿童早当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困扰家长的一大难题,仁怀市依托中小学远程教育站点,为留守儿童开设家庭化远教站,在远教站点设置留言板,让孩子们能够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同时开展家庭生活技能培训,不时在站点内摆放炊具和农具,让孩子们实际进行操作,教导他们学习独立生活,自己照顾好自己。站点辅导员除了负责培训任务外,还担任孩子们的生活班主任,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具体困难,为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他们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茅坝镇农民工王德海,罗四夫妇感慨地说:“我们外出打工再苦再累也吃得消,就怕娃儿在家里没人管,学坏不学好,多亏了家庭化远教点和生活班主任,让娃儿在读好书的同时还学会了做饭、洗衣,操持家务,遇到问题也有人管,让我们在外边能安心找钱”。在鲁班镇冠英中学家庭化站点,翻开生活班主任陈智厚厚的远教工作日记的一页,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了他一天的工作内容:“早上8点——到镇远教办领取课件光盘;早上12点——带领留守儿童打扫站点卫生,解答留言板提问内容;下午5点——组织观看《安全教育光盘》;下午6点——为留守儿童张新进行个人心理辅导;晚上8点——为留守儿童赵银联系父母进行网上视频聊天,晚上9点——给留守儿童何苗的父亲打电话,介绍孩子近期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其寄孩子的生活费回家;晚上11点——备课,计划第二天远教工作内容”。通过全市150多名生活班主任的努力,在96个家庭化远教站点中,留守儿童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三是老年远教时段+夕阳红产业让空巢老人有所为。在仁怀市农村,一处处养殖场,一块块试验田,都插着醒目的“夕阳红”标牌,由空巢老人为主体发展的夕阳红产业正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市1000多名空巢老人正依托老龄化远教点的支持下,开展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获活动。仁怀市各乡镇、街道中心远教站点统一在每个月的9,19,29日,开设老年远教时段,为农村空巢老人进行专项学习辅导,为他们讲授医疗保健、戏曲文艺、低劳动力投入产业技术培训等实用内容,从各方面为空巢老人通过信息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发展新型产业。家住长岗镇新庄村的空巢老人黄德海参加老年远教时段培训后,在房前屋后养起了无公害乡村土鸡,几个月下来就收入了2000多元,他当即买了一个新手机,拨通了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和儿媳的电话,通话中老人高兴地告诉孩子自己通过远程教育取得的实惠,让在远方务工的他们记得多参加流动远教点的培训。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0日 17:18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