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的思考

中共红河州委常委、组织部长 宋红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当前我国全面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非常重视与支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进程快速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然而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元、利益多样的环境下,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党员综合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做好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信息化、社会化对党员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只有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不断创新思路理念和形式内容,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才能使党员教育取得实效,激励广大党员维护国家统一,实现政治安定、经济发展、边疆稳固、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红河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绵延848公里的国境线,除汉族外,境内居住有哈尼、彝、苗、傣、壮、瑶、回、布依、拉祜、布朗(莽人)等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8%,具有山区多、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边境线长等特征,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多年来我们在抓党员教育培训,构筑“红色防线”中发现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客观区位条件限制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力度不够

边疆民族地区往往是保卫国家疆土的前沿阵地,由于区位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而错失一些发展良机,群众生活贫困,信息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少数民族党员群众居住分散,线长面广、习俗多样、差异性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和复杂性也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一些党员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放松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老党员忙家务、年轻党员忙致富”,一些党员受经济利益驱动,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私利与党的利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斤斤计较,见利忘义;一些没有担任党内和行政职务的农民党员,职务“无岗位”,工作“无舞台”,发挥作用“无载体”,党员教育效果不明显;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力度,制约地区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对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思想认识不够

有些党组织对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经济、轻党建,甚至认为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是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经济发展才是必须抓的硬指标,因此存在虽然作了安排,但落实不够的现象,以财政困难、工作任务重、忙于具体事务或人员难组织为由,没有落实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任务,对加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问题。

(三)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阵地教育培训覆盖面不够

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或外出务工党员逐年增加,大量的城镇党员向新经济组织集中,企业改制也使大量党员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空剿的村”、“驿动的人”给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培训增加了难度,务农党员教育难、流动党员教育难、老党员教育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教育培训出现了空白点,尤其是相当一部分流动党员,党的活动对他们不能实现有效覆盖,为此开展教育培训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四)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阵地教育培训方式创新不够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边疆民族地区党员的从业类型也越来越多,致使统一集中培训的方式难以满足各行业、各领域、各类型党员的需要,多数基层党组织只能就培训抓培训,以会代训,读报纸念文件,枯燥无味,没有结合党员队伍现状、产业发展方向等客观需要设置培训内容,吃“大锅饭”、搞“一刀切”,学用脱节,结合不紧,致使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难以满足党员需求。

二、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采用“一基三带”方式,打造边境党员教育实践营地

结合边疆民族地区边境、民族、山区、贫困的实际,党员教育的对象主要在农村,围绕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宗旨,可因地制宜建设教育培训基地,解决农村党员教育难的问题,按照“组织创业、壮大实体、党员致富、群众增收”的目标,通过建立一个集种养业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示范培训基地,即“边境党员教育实践营地”,充分整合农业、林业、科技、水务、党校、农广校、职业技能学校、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党员中心户等涉农单位、培训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开展实践性培训。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联动,以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为主要方式,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重点,创新发展思路和模式,推行“党员带头致富、先富帮后富”工程,采取“一帮一”、“结对子”、“送科技”的方式,探索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达到“带活组织、带强队伍、带动群众”的三带效果。

“边境党员教育实践营地”建设一要以乡镇和村委会为基础,从本地经济、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出发,选准产业、项目和载体,注重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按照“五有”(有教室、有园区、有教师、有教材、有制度)标准,通过科技示范将新技术、新成果融入产业发展中去,形成“生态循环农业、特色经果业、生态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培树“一村一品”产业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要以边境党员干部群众为对象,搭建培训学堂,畅通边境党员教育渠道,提升边境党员政治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分类建立理论培训、实验示范和推广运用的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把党员教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员教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员教育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将边境党员教育的主动性和主导权牢牢拽在手中。三要以党员培训效果为考评标准,改革过去书面考评为主为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考评模式,建立健全学分制和激励保障机制,让边境党员群众乐学、为兴趣而学。

(二)发挥“五大平台”作用,搭建边疆宣传教育培训阵地

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搭建远程教育、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报“五大平台”,打造宣传、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边疆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工作体系,形成资源共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党员教育平台联盟。一是发挥“五大平台”优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强化对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和培训教育、十八大精神解读、新党章的学习领会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二是紧扣“四群”教育、基层党建、组织工作创新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好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五大平台”加强边疆党员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切实发挥党建网站、手机短信平台、电视栏目等新兴媒体的教育课堂、资料库功能作用,提高边疆党员教育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覆盖村委会,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切实抓好组织培训,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党员群众学习需求组织收看远程教育节目,注意整合农业、林业、畜牧、兽医等部门科技人员,采取实地讲解、入村指导等形式,做好农作物田间管理、抗旱防涝、畜牧业生产等相关实用技术培训;突出抓好村“两委”干部教育培训,培养一批“明白人、带头人”,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教育,指导帮助完善工作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规划措施,推动边疆各项事业发展。

(三)深化“联网、建校、组建服务队”模式,巩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教育阵地

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存在党组织组建难、党员教育管理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各党委、支部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员的教育出现了盲点,其中大部分是务工流动党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势在必行,占领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教育阵地时不我待。笔者认为,整合组织和工商部门的工作资源,强化指导服务,通过搭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网络和信息平台,打造非公有制企业党校和非公有制经济党建服务队,形成“联网、建校、组建服务队”“三合一”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巩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教育阵地。首先,按照中央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党的工作覆盖“双覆盖”的要求,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统战、工商、民政、企业工委、工商联等部门联动,按照“属地与属业”相结合原则,采取“单独建”、“联建”、“挂靠建”等灵活方式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其次,依托工商系统自动化办公网络,在工商办公系统中开发党建功能模块,实现各级工商系统和组织系统数据共享,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信息与经济信息同采集、同录入、同管理,形成党组织和党员的信息数据库,实时进行信息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打印输出,有效整合资源,使党建工作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有机融合,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第三,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工作,分布在企业、公司、厂矿和服务业,人员分散、分工较细、素质不一、需求各异、流动频繁,各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培训经费不足、教育培训资源匮乏的现象,造成了党员教育培训难、组织活动开展难的局面。为此,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校可发挥综合协调、组织抓总职能和自身教学优势,科学合理制定教育规划和教学计划,整合各类教育资金和教学师资,分行业、分工种、分层次、分时间,分批次、分班级开展需求教育,以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为重点,把党员教育学习与工作业务学习相结合,有的放矢地安排党的基本知识、社会主义荣辱观、企业法律知识、经济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操作能力为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党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探索非公有制经济党建新路子,将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指导、党建管理融入党建服务之中,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实施网格化服务,由各级组织部门和工商部门联合组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服务队,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内部矛盾的协调化解等工作,为企业发展更好地提供服务,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全覆盖,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1日 15: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