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性是党员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上海 桂丹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十八大报告一如既往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党员虽然有着先进性的内涵,但更要重视自我教育和道德提升。衡量人才的标准,品德因素无疑是首要因素。古哲先贤皆重德,认为德才兼备是圣人,以德胜才是君子,而指斥无德无才是愚人,以才胜德是小人。党员要求得人格发育的完善,品德养成的完善,才能求得人生的健康有益的发展。党的教育要向社会事业和党的事业提供“圣人”和“君子”,就不能不重视党性教育,党性是党员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党员固有的先进性赋予了我们应负的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而作为人类先进的群体,党员责任更有着具体的内涵。这个具体内涵就是人文觉悟。如果说一部中共党史表达了纯正的、进步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归结于对人的生存权利的尊重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那么道德修养则是从人文叙述的角度表达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归结于对人的生存权利的尊重和对完美人文环境的追求。它们终极目标无异,但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叙述的角度视域更广,更具让人感知的细节。

党性教育在品德培育、人格养成的功能上有着引导传统的价值。党性教育应该是充分人文性的,它的严肃和热情都是人性光芒的闪耀。真善美的内核永远是党员教育和党员自我修养的根本内容。只有充分表达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存权利的尊重,对给予人的生存权利以合理而良好保障的社会制度及伦理秩序的尊重,对人的生存密切依赖的自然环境的尊重,只有充分表达了这样的人文境界和党性自觉,党员才能拥有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只有每个党员拥有了先进性和示范性,党的事业才能获得不竭的推动力。党员修养当然要重视对传统文明和现实文明的学习和提升。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不是空泛无着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执的尊重系列。蕴含人文思想的文献无论经史子集,无论儒释道墨,都一定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表达了积极达观、昂扬奋发的态度和情绪。有这种态度和情绪,小者可养心,大者可资国。当然,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的解释昭示了社会不合理的症结所在,指明了社会文明的方向。所以,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的道德内涵。党员都应该是这两者的完美统一。

当然我们需要对党员作必要的引导。历史的文明进程都记录在文献中。历史文献出于历朝历代精英们的心胸手笔,他们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欲念都达到了极高的人文境界,成为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精神标杆,甚至超越历史,为现在的人们所仰慕追习。从周公吐哺到天下为公,再到为人民服务,历史始终不懈地呼唤着高尚的人文境界。即使我们党员,孜孜以学几十年,也未必就能超越他们。但是党员通过阅读修养能够走近精英,走近伟人;感受境界,感受崇高;理解生命,理解人生;改变小我,走向大我。党员要懂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党员要通过学习远离无聊,远离迷茫,树立理想,奋然前行。

党员们必须坚持不断地抓紧学习和修炼。我们的思想情感和精神欲念也要升华出必要的高度和纯度,我们的党性修养也要练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前提,我们才可能具备了人格魅力和党性魅力,我们才可能吸引、感召、震撼、引领我们的群众。事实上,人们内心渴望着得到指引,他们甚至希望自己的精神在指引者身上得到寄托和归属。一个卑琐的、纠结的、狭隘的人断然当不了人们心路行程的引导者。党员对社会做点贡献可能须臾即成,党员养成良好的、能经受考验的品德绝非朝夕可奏。或是言传身教,或是耳濡目染,榜样对于党员的修养有着极大的意义。

党性是个内涵极大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仁政、善念、怜悯以及操守信用等传统道德因素,更应该被赋予当代的人文元素。旧时候人们通常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式的好人看作是道德楷模,而现在的党员在德育上的自觉就远不能仅满足于拥有这些传统的道德要素。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样的强调是空前的。生态文明关系着人类生存繁衍的前途。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努力保护优化生态环境,这体现了对人们生存权利的尊重,体现了对一切生命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尊重。所以,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应该成为党员们党性的重要内容。

党性评价应该增加考察两个态度,一个是十八大业已提出的对生态文明的态度,另一个是人们对自身全面发展的态度。十八大报告这样阐述,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员应该努力谋求自身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激发自我实现的意识。德国哲学家弗洛姆把自我实现看作是一种美德。党性评价当然也应该把自我实现看成是积极的党性表现。一个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都有着积极正确态度的党员,才是党性纯正的党员,才进入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 10:2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