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茅畲乡为例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茅畲乡党委 尤再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茅畲乡是外出农业特色产业乡,全乡绝大多数的劳动力都外出从事西瓜、葡萄等农产品种植。目前,全乡共有党员615名,其中外出流动党员247名,占全乡党员数的40.2%。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也是摆在茅畲乡党委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去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茅畲乡党委对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流动党员的特性

对于流动党员来说,其组织身份游离于流出、流入两个地区之间,两地都有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责任,而本文所称的教育管理特指流出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与传统体制中的党员相比,当前流动党员具有如下特性。

1、人员的流动性。目前,外出的流动党员遍布全国,部分流动党员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由于流动党员所从事的工作是流动性较强的工作,使流动党员在数量、分布上经常发生变化,这些情况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

2、地域的集中性。虽然流动党员遍布全国,但就一个流出地而言,流动党员的活动还是相对集中的。一般来说,西部、中部地区的党员会往沿海一带省份流动,沿海地区的一般会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掌握了流动党员动向,就可以将这些党员集中起来管理。

3、行业的统一性。我们知道,党员的流动是因为其工作的变动,而大多数人都是跟随亲朋好友外出找工作的,从而一带十、十带百地带动当地人员外出就业。这样一来,就流出地来说,外出党员从事的行业就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比如,茅畲的外出党员就具有鲜明的行业统一性,有的地方是全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种植西瓜。利用党员所从事行业的特性,也将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

4、时间的固定性。流动党员将会在流出地和流入地穿梭,但他们的走动并不是毫无规律的,根据不同的行业,流动党员在流出地和流入地所待的时间相对固定。以茅畲乡瓜农为例,瓜农一般从每年12月初外出,第二年10月份回到家乡,一年中在外10个月,在家2个月,了解了流动党员的时间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实施管理。

5、组织的自发性。流动人员到了外地,他们需要拧成绳、抱成团,才能在流入地复杂的环境下生存。这样,他们就成立了一些外地商会、行业协会等,以维护他们在当地的合法权益,这些商会、协会在流动人员当中具有一定的感召力,而商会、协会当中也不乏优秀的党员,如何利用好这些外地的自发性组织,也是我们加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的研究内容之一。

二、当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不足

面对流动党员这一新生物,各地也都在探索有效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但还是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1、组织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进城务工的人员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流动党员作为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流动党员较集中的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多数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缺少依托,一些流动党员依然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成为“离群的孤雁”。由于组织建设的滞后,一些流动党员无法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也难以有效实施。

2、教育平台缺乏,学习不主动。

传统的组织生活方式不适应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从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方面都没有充分考虑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流动党员的学习意识也不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3、联建机制缺位,共管不给力。

目前,各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流出地管理,忽视流出地和流入地齐抓共管。实践证明,仅仅是流出地“一头热”,不可能对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均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针对以往在流动党员管理上,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互不联系、单边作战、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需要打破地域限制,树立全党一盘棋的管理思路。积极构建双边联建机制,坚持“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齐抓共管,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就跟随到哪里。

4、党员身份弱化,作用不明显。

由于流动党员管理上的缺失,使一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逐渐淡化了党的宗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组织观念淡漠。一些流动党员容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自由化倾向明显,既不参加组织生活,也不履行党员义务,不愿意接受组织纪律约束,更不用指望他们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评价机制缺失,考核不完善。

由于流动党员的行踪变化不定,基层党组织够不着、管不到,无法详细了解流动党员履行职能的情况,也就无法对党员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既看不到优秀的党员,无法对其进行表彰,也看不到不合格的党员,无法对其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对一些完全不符合党员要求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将其清除出党员队伍,流动党员的出口明显不畅。

三、茅畲乡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茅畲乡党委针对流动党员的特性,对症下药,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1、健全组织设置机制,形成党员向心力。

茅畲乡充分利用流动党员的“候鸟”特性,紧紧抓住每年流动党员返乡比较集中的有利时机,组织专人对流动党员基础情况进行彻底摸排和认真统计,收集掌握流动党员的档案材料,乡党委和村党支部分别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台帐,包括基本情况、外出时间、务工情况、住所地址、联系办法以及参加组织生活情况等,并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确保“党员离家不离党”,彻底解决流动党员信息掌握难的问题。在全面、动态掌握流动党员的信息后,茅畲乡在党员流入相对集中的地域和行业成立党组织,使外出流动党员人人有“家”可归,消除空白点,增强渗透力。一方面,坚持地域管理的原则,在流动党员较多的省市成立流动党委、党支部,使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组织,实现党组织在地域上的全覆盖。目前,茅畲乡已在上海设立1个流动党委,在全国各地设立了5个流动党支部。另一方面,坚持行业管理的原则,针对茅畲乡外出党员大多从事农业种植的特点,成立了果蔬协会党支部,健全了行业党组织的设置模式。

2、打造两地共建机制,发挥党员作用力。

考虑到要加强党员管理绝不能单靠流出地一方,流出地也要加强与流入地的协商交流,共同探讨两地对流动党员的共建共管机制。茅畲乡分别与各流入地党组织签订双向管理协议,并就有关管理机制达成一致意见。一是信息要共享。双方各自确定一名同志负责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工作,茅畲乡负责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对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入地为外建流动党员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场所和帮助。双方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库,通过网络、信函、传真、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必要时还可定期交流流动党员管理经验做法。二是组织要共建。流出地建立健全外出流动党员党组织,积极组织、引导流动党员就地就近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加强并督促纳入当地党组织的管理,流入地协助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三是活动要共管。双方要共同加强对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民主评议、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党员发展、就业维权等方面的管理。茅畲乡党委将及时向流入地有关党组织通报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引导流动党员参加流入地有关党组织开展的活动;流入地党组织要把流入党员及时纳入属地党组织管理,积极开展党课、讲座等组织活动,加强对流入党员的教育管理。通过共建共管,实现两地在流动党员管理中的优势互补,更好的发挥党员应有的作用。

3、创新学习教育机制,提高党员凝聚力。

要保持党员先进性,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是关键,但显然流动党员不可能像一般党员那样正常参加学习,茅畲乡为流动党员搭建了特有的教育平台,打造量身定做的教育机制。

一是编发流动党报。茅畲乡依托各流动党组织,组织专门人员编发流动党报,通过手机彩信的形式,按每周一期的频率向各流动党员发送时事新闻、本乡动态、党建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手机报,每逢“七一”等重大节目还专门编写党建专辑,增强流动党员学习的有效性。

二是打造微信平台。乡党委已实名注册了微信公众平台,要求所有使用智能手机的党员关注并接收乡党建微信。通过半年多的宣传和推广,60%以上的流动党员已关注党建微信。微信编发工作由乡组办工作人员承担,每天一期,目前已编发一百多期。由于微信图文并茂,其内容更具可看性和可读性,深受广大流动党员的喜爱。

三是开展远程教育。茅畲乡及时建立流动党员远教点,并专门物色高学历、懂电脑的青年为专职电教指导员,成立“微型网上党校”,开通“红色驿站”,强化对外出党员的党性教育。由各流动党组织记录党员的学习情况,长期无故不参加流动党委、党支部组织的远程教育活动的,将对其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

四是开通了网络学习城。依托黄岩区的党政干部网络学习城,在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乡党委为所有外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开通了学习帐号,要求每人每年学习40学时以上,而这一条件也是入党积极分子能否列为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能否转正的必要条件。由于把网络学习城的计时学习作为入党的前置条件,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主动学习的氛围更浓。

4、建立关怀帮扶机制,增加党员亲和力。

茅畲乡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建立党员间互助、互爱的机制。

一是村党支部把流动党员在家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作为帮扶重点,实行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家党员结对帮扶,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外出务工人员看好家、守好门、护好院,消除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

二是乡党委每逢重大节庆日都以寄贺卡、发信息、打电话等形式与流动党员联系,送去党组织的关怀;每年都要派专人去外地看望本乡流动党员,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三是帮助联系流入地党组织积极协调劳动保障部门,主动为流入党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找工作难、子女入学难、生病就医难、租住房屋难等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维护流入党员的合法权益。

四是鼓励党员开展“三乡”活动,即“创业他乡、回报家乡、服务老乡”。要鼓励党员争当致富先锋,在他乡创出一番事业,并引导他们致富不忘回报家乡,要积极捐款捐物、出钱出力,帮助村里修道路、建学校、打水井、修戏台,改善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在外地期间,流动党员也要做好服务老乡的工作,每位普通党员联系结对本村及周边群众,积极依托组织力量,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维权服务和其他服务,着力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

5、完善考核评比机制,增强党员战斗力。

本着“因地制宜、积极有效”的原则,茅畲乡确定了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年度考核指标,实施流动党员积分管理制度,重点考核党员学习宣传、带头奉献、参与活动、服务群众、遵纪守法等方面内容,根据事情难易、大小、轻重、复杂程度设置成若干分值不等的计分标准,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履职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如:对编入流动支部的党员实行联系计生户制度,每名共产党员按照“就近”和“就亲”的原则,联系1-5名计划生育“三查一治”对象,主要负责孕情监测和生产、生活、生育服务。通过组织流动党员召开民主评议会,对流动党员服务计生工作,按照服务质量“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分别给予10分、5分、2分,-5分。综合各流动党员的量化考核情况,确定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对考核结果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党员,要及时给予诫勉谈话,个别违反纪律的要坚决予以处分,甚至清除出党员队伍。当然,对于考核优秀的党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对特别突出的,还可以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协调,积极向流入地的人大、政协、工商联和社会团体推荐。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 10:2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