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适应新形势 探索新模式
——浅谈农村基层党员的分类教育管理

山东淄博周村区远程教育中心 佚名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下,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村党员队伍也出现结构复杂化、就业形势多样化、教育需求多元化等新的情况。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优化配置组织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党员的分类教育管理,成为推进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实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党支部对党员实施因类施教、有效管理,切实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党员按照年龄、产业类型分类纳入相应的党小组,实施分类管理后,使党员人数较多的党支部对党员的管理幅度减少,并通过党小组的作用,加大对党员的管理力度。同时在教育方面,不同类型的党小组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案,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

二是有利于党建工作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凸现发展的主题。党员按照产业类型实施分类管理后,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农村市场经济与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对从事同一产业类型的党员集中进行管理,便于党支部把党员活动创造性地融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既可充实党员活动的内容,又可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既可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又可解决村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是有利于党员之间产生共同语言、引起共鸣,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实施分类管理后,参加活动的对象都具有共同的群体性特点,特别是同一产业的党员,容易形成共同话题,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具有一致性,在活动中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分析,探讨实际问题,达到共同进步、共同致富、共同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的目的,因而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会进一步增强。

四是有利于同一类型的党员互帮互带,促进党员作用的发挥。通过党员帮带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加强了帮带培养的力度和学习交流的机会,既加大了党员扶贫帮困的力度,又利于培养一批新的致富典型,使党员的作用发挥有了较好的组织载体。

二、实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整合资源,科学设置党员小组。党小组的设置要“因人而异”和“因村而异”,综合考虑党员的年龄、住所、特长和爱好,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总的原则是量才定位、分类指导,即在划分上注重党员自愿与组织分配相结合;党小组职责上注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党小组活动内容和方式注重统一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党小组作用发挥上注重主要政治导向、目标导向和经济导向相结合。

二是因材施教,创新分类教育模式。将农村党员教育方式从以会代训多、读书看报多、单向灌输,多向实务培训多、实践体验多、双向互动多转变。在分类教育内容上,按照教育对象类型,以党小组为单位,侧重不同的主题开展组织活动。

三是按需定岗,分层发挥党员作用。党小组设置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党员的“分类定责”结合起来才能使分类管理,既有框架,又有内容。一般可设置思想政治类、经济发展类、公共事务类、村务监督类四大类岗位,各党支部也可根据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自行细化分类方案。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将岗位名称、职数、工作职责向全体党员公布,由党员自愿申报岗位。同时要加强引导履岗,建立考核及民主评议机制。

三、实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坚持标准,因人分类。在推进分类管理工作中,既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又要对广大党员按从业特点、年龄层次、性格特长进行划分。

二是要把握条件,分类推进。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在农村层面已经全部推开,下一步将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试点,探索推行,待条件成熟再全面推行。

三是要创新载体,发挥作用。要结合党员群体和党员个人特点特长,创新组织活动载体,开展好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活动,使党员在分类教育管理中,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和促进各项工作。

四是要立足长效,完善机制。重点要完善好目标管理、部门帮扶以及党员人才培养三项长效工作机制。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6日 15:5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