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当前加强党员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贵州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委组织部 张爱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各国之间软实力较量加剧,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全面挑战。综合各方观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威胁。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西化”、“分化”的重点转移到中国。他们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先发优势,妄图对我国造成的政治上的分化、科技上的牵制、商业上的支配、文化上的侵蚀,宣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国际通行的“普世价值”,乘一些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信仰松动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强迫或引诱我们认同西方价值,从而实现文化同质化,以达到对东方文明进行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对我国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从近些年出现的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新疆劫机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西方反华势力在这些旨在破坏国家稳定、摧毁坚持信仰、民族团结的恶劣罪行中积极扮演者急先锋作用,从某种角度上说,在思想、意识层面上,西方已经开始加速倾销其所谓被染色伪饰的反动民主思潮。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阶级社会中,凡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无论其主体内容,还是其本质属性,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和历史的烙印,有着特定社会形态的特点和阶级规定性。因此,作为意识形态最直接表现形式的国家民族信仰信念、政治法律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不存在所谓的“普世性”。普世价值实际上就是西方国家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在被普遍化、神圣化和绝对化后,被标榜为超越阶级和时代之上的、永恒的价值体系。但这也直观的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是激烈的。二是新科技革命造成的社会变迁淡化了两大意识形态的差异。有学者指出,新科技革命导致了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技术层面,以科学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工具理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使人们任由工具理性摆布。因此,在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彰显的工具理性的威力和成就面前,人们更多地关注各国的综合国力,关注人才与科技的竞争,而减少了对信仰和传统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对立的关注,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意识形态也或将淡化。有西方学者指出,科学技术必然使人们走上一条不可逆转的同质化道路,并且所有正在进行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肯定会越来越相似。也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当今的发展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的性质,警惕由“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意识形态陷阱所带来的信仰危机。这对我们加强党员信仰信念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势必以均衡的发展上寻求平衡关系的处置方法;在冲突的矛盾性上辩证地找准突破口;在制约与发展问题上寻求“顶点”认知,集中力量、理清思路,有针对性实行“外科手术”氏的去处混杂在健康肌体中的病原体。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所呈现出来的不同价值诉求的交织,一方面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实效性等价值追求也呈现出负面影响。同时,在中西文化、价值观念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一些不同于我国民族传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流入我国,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着因传统价值失落(特别是因为文革破坏造成的文化断层)留下的空白区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人们更多地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选择和评判他们的价值选择,这就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冲突。不仅如此,有的人开始淡化我国的主导理想信念,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宣扬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使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的倾向突出,必须引起我们对加强党员信仰工作重要新的新认识。

综上所述,中国这艘迎风前行的大船,要在风起云涌、变化不定的世界洋上航行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信仰作为导航,鸣响时代的最强音。以奋发图强、拼搏奋进精神为主旋律、主基调,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航线引领国家走上和谐、和平的复兴航程;包容地吸收具有积极进步的观点和思想“音符”填充到我们的复兴交响曲中。从军事角度上,我们当前正处于难得的和平与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也存在潜在的军事威胁和敌对势力,但放眼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这块无实体、没有硝烟的战场,俨然已是交锋不断,攻守互换、拉锯态势愈加激烈,在这场关于党的执政地位、国计民生、民族未来的斗争中,党建工作特别是党的教育工作任务显得更加繁重、紧迫。

第一,加强学习,奠定党员信仰教育的牢固基石。

信仰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是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可见信仰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人的意识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而科学的信仰,尤以理性为基础,它以科学的真理作为自己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信仰,信仰的主体必须对作为信仰客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有一个理性的把握,并在自己理性的思维中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前后连贯的整体的理解。也只有通过理论学习、理论研究,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回答好“四个如何认识”,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让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所以信仰教育和信仰建设中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这是信仰建设的最基本工作。

第二,注重党员信仰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任何一种信仰都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同样,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也是具体性与抽象性的统一。党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信仰,不仅因为它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美好的憧憬,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实践,可以使人民实际地改变生活现状,促使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党组织要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认同;另一方面,需要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党员对社会主义实践的认同,也就是说要做到信仰建设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与此同时,在对党员进行政治信仰教育中,我们要增强对党员的现实关怀,取得党员对理想信念的依赖与支持;要把共产主义的信仰与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观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具体化,具有操作性;要从现实出发,在实践和现实的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党员把坚定信仰与“四信教育”结合起来,即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结合起来;坚定信仰教育要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存在的一系列关系着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全球问题。只有当信仰为克服、解决这些关系新世纪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为促进民族间相互合作、建立富有理智、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提供新的理论智慧,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的意义。

第三,增强党员坚定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的有效性。

我们一些党员现实信仰状况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执政党如何有效地进行信仰教育和信仰建设的根源,这是信仰教育一直面对的一个难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去的信仰教育往往重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教育,存在着信仰教育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而忽视了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之间互动关系,忽略了信仰是认知、情感、意志的有机统一,把信仰教育变成标准化的程式和教条化的传授。与此相关,还把信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混淆,从而把信仰教育变成教条一样的思想灌输和时政论证、政治说教和政策宣传,这样不仅消解了信仰的生命力,还使其内在的作用被蒙蔽、被破坏。

一个人不管你读过多少马克思主义著作、听过多少政治理论课,如果不能变成自己的内在情感、意志的一部分,成为自己处世、处事、处人的规范和原则,不会应用,不会分析问题、判断问题,那就不能说形成了科学的坚定的信仰。当前我们的信仰教育,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信仰建设内容贫乏而且缺乏新意,不能真正彻底地说服人、引导人,价值导向功能弱化。我们一方面要转换信仰教育的话语体系,讲究科学的方法,切忌空洞说教,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使其获得党员的真正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要注重个体的学习,增强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对党员现实生活加以关怀,以实践为载体融入信仰教育,让党员在切身感受中体验信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正确和有用,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第四,强化党员干部信仰建设的监督与管理。

人的坚定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一般首先是建立在人们对信仰对象全面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的确立及其变化,取决于党员干部在社会实践中对之认识的程度与态度。党员的信仰有可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中、动摇中甚至向相反的方向转移,因此信仰建设应该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长期监督与管理。

增强党员意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采取严把“入口”、疏导“出口”的措施,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对模范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培养党员干部对党组织的忠诚度,使他们自觉承担起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应尽的义务和政治责任。

党组织要对党员政治信仰淡化现象进行监督,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强化监督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加大对各种现实社会问题的整治解决力度,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建立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经济体制,通过民主和法制建设来克服经济、政治、社会中的混乱、失序、官僚主义以及各种社会腐败消极现象,恢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从而增强党员的政治信仰和感召力。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7日 17: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郭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