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借远教东风 兴来料加工

浙江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王畈村党支部 李璐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开化县桐村镇王畈村共有838户,3040人,党员59人,村党支部书记苏东旭兼任村远教站点管理员。近年来,王畈村远教工作取得显著进步,实现“三个转变”,特别是利用远教助推来料加工,提高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效果。

第一,思想认识实现了由“远”到“近”的转变

2006年远程教育刚建点时,许多村民包括村支书苏东旭本人对此不了解,也不够重视,安排了一名年纪较大的村会计担任管理员,勉强完成登陆任务。许多时候,远教设备都闲置着,有人开玩笑说“远教就是睡觉”。2007年3月,苏东旭参加了全县村干部培训班,培训中专门有一堂介绍远教的课。通过这堂课,苏东旭发现远教就是农村的“千里眼、顺风耳”,既是农民的政治老师,又是农民学手艺的师傅。他觉得这么好的东西不用起来,太可惜了。于是,他回去后立即把学到的东西向村两委会作了介绍,并提出自己亲自担任村远教站点管理员。对于这个决定,大家非常吃惊,有的认为他“官瘾”大,什么事都想管;有的认为他想多拿补贴。苏东旭当即承诺不多拿一分报酬,并道出了让远教工作在王畈村生根、发芽并结出硕果的想法,经过沟通,大家理解并接受了他的想法。担任管理员后,苏东旭通过完善远教工作制度、走村入户宣传、采用“点菜式”个性播放等措施,逐渐让大家感受到远教之便利、体会到远教之乐趣。现在,许多人茶余饭后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来播放点,站点人气很旺。

第二,“软硬”条件实现了由“简”到“全”的转变

王畈村是省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原先的播放条件就是两张桌子、三张凳子、四个人——支委的几个人在看。为改变这一现状,苏东旭通过整合村办公场所修缮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于2009年投资10万元启动“村级管理提升工程”,“远教提升工程”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近半年的努力,王畈村改建了一间宽敞的远教播放室,购置了桌椅,配备了新的电脑和投影仪;结合方志敏红十军团这一“红色元素”,通过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和实物,建立“红十军团战斗遗址陈列室”,丰富了教育内容和形式。苏东旭还充分利用大部分党员会用远教的优势,组建了一支党员远教播放队,轮流播放节目,实现了“书记亲自管远教”到“党员人人会播放”的跃升,再次成为邻村关注和羡慕的对象。

第三,学用效果实现了由“少”到“多”的转变

王畈村是个典型的务工大村,全村80%的青壮年均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除了老少,就是妇女。留守人员经济上“有出无进、增收无门”,生活上“无所事事、整日麻将”,这一现象成为村两委揪心的问题。2007年7月,村里召开党员干部学习会,集中收看了“浙江农村新面貌”这个系列专题片。观看中,苏东旭就在想:他们能发展,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发展?最关键的就是他们能结合本村实际,摸索出一条有效的发展道路。苏东旭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想法:何不利用村里留守在家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学习会结束后,苏东旭马上召集村两委召开会议商议此事,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作为党支部书记,苏东旭带头跑市场、上网了解信息,领办了王畈村第一个来料加工点。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每年发放加工费近70万元,150余名村民从中受益;经纪人苏良丰通过网络接洽,从义乌接到了每年50万元的灯笼加工订单。目前,王畈村已有5个来料加工点,每年可为村民们发放加工费近200万元,来料加工已成为王畈村民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

远教为王畈村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窗,迎来了一股清风;远教为村民修筑了增收致富之路,生活节节攀高;远教为大家构建了交流沟通之平台,密切了关系,淳朴了民风。远教也促使村里各项工作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近年来,王畈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省级充分就业村、省市县三级来料加工示范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8日 14:3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