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创新党员教育管理体制

北京刘家店镇凤落摊党支部书记 王宝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才能保证肌体充满活力。当前,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员队伍中存在一些党性观念淡薄、作用发挥不好、服务意识不强、联系群众不紧等突出问题,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因此,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建立学习培训平台,构建互通联动教育机制。

不断加强学习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增强党员学习的效果,要在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运作方法和载体建设几方面进行探究:(1)在形式上求变,即采取多种学习形式,如“三会一课”式、党员论坛式、岗位培训式、自我教育式、专题研讨式、主题活动式、社会实践式等有效途径,以提高党员学习的积极性。(2)在内容上求实,即坚持从实际效果出发,讲求实效。党员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力戒单调、空洞、抽象,要注意克服消极应付和形式主义倾向,力求做到“四个紧密联系”:看形势,紧密联系社会热点;读文件,紧密联系教育重点;听报告,紧密联系工作难点;学党章,紧密联系自身缺点。(3)在运作方法上求活,即党员的学习培训既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又要突出重点,体现时代性、主题性、发展性。可采取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讲习班、导读班、等办班形式以及建立导师制、论坛制、课题制、个案分析制等学习制度。(4)在载体建设上求新,即创新学习和培训的载体,拟建立条块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党课讲师团、形势和任务报告团及党员培训基地、青年党校等有效载体,以形成党员与群众、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组织互通、联动、共享的教育资源。

二、改进民主评议的方法,提升党员自身素质修养。 

民主评议党员是党员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组织生活制度。要坚持从严治党,以正面教育为主,着重解决党员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长远来看,民主评议党员以一年两次为好,在具体操作中既要防止过去那种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又要避免过于繁琐、负担过重的现象。为保证民主评议党员的质量,要畅通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三条通道,并建立相应的个别谈心、征求意见、分析评议、情况反馈等制度,通过“自己找、群众提、相互评、组织点”的评议方法,以形成组织约束、自我约束的工作机制。

三、完善主题活动制度,丰富党组织教育内容。

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的主题活动载体,它可拓展为三种形式:一是主题组织生活,即每年可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和本系统的重点工作,组织3~6次有主题、有内容、有要求的主题式、互动式、开放式组织生活会;二是主题教育活动,即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工作要求,由基层党组织精心设计、组织诸如“我心中的优秀共产党员”、“今天怎样做党员教师”、“党在百姓心中”等主题教育活动或主题系列活动,一般每年组织两次;三是主题实践活动,即按照“凝聚、覆盖”的总体要求,每年拟组织两次有影响的主题实践活动,可与主题教育活动融汇在一起,同步实施。

四、制定结对帮扶体制,增加党员凝聚力。

激励、关怀和帮扶党员是党组织凝聚党员的制度保证。要正确处理好党性与人性、严格与关爱、付出与索取等方面关系。在新形势下,党员也要得到关爱,特别是来自党组织的关爱。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抽象的大道理说教中转化出来,立足于服务这一宗旨,建立健全党员对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的优先决策、优先知情和优先监督的机制,建立实施党内“谈心交流”、“创先争优”、“与困难党员结对帮扶“等制度,以增强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五、构建党员培养新机制,营造党员成才氛围。

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是党组织围绕中心抓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对党员“高新一流”的要求,每个党员都应努力成为顶尖和优秀的人才,要在觉悟、技能、业绩等方面高于一般群众。为此,党组织首先要畅通“进口关”,把党外积极靠拢党组织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以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同时,在党内要定期分析党员队伍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状况,为青年党员设计成才线路,制定成才规划,积极提供进修机会,搭建成才舞台。要通过建立党员论坛、党员示范岗、党员辅导员、党员志愿者和优秀党员风采录等有形载体,努力构建党员培养新机制。

六、创新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镇、村各级党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康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因此,农村党员素质优劣,将直接影响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党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成效。近年来农村党员迁往城市和小城镇的增多,留住农村的减少,党员的主体呈现多样化。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加上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包括党员正转移到城市和小城镇,他们的生产生活出现了“准城市化”。同时,由于工业区和城市的扩大,需要征用农村的土地,部分农民包括农村党员已由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着眼管好,加强服务,扩大教育管理成效:

(1)营造环境,让流动党员“出得去”。一是鼓励党员走出去。印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暂行办法》,将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接转、组织生活、评议监督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支持和保护党员合理流动。二是有组织送出去。及时为外出党员提供劳务信息服务,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劳务输出。三是为外出党员排忧解难。及时了解外出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外出党员安心在外务工。

(2)提供保障,让流动党员“立得住”。以增强党员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全面提高党员外出闯市场能力,做到确保外出党员“三有”:一是就业有技术,二是行为有约束,三是外出有依靠。

(3)打造平台,让流动党员“回得来”。一是加深乡情亲情,使党员积极回馈家乡。举办乡情恳谈会、老乡联谊会、茶话会等,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乡情观念,激发外出党员回乡创业的强烈愿望和参与家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推进观念创新,使党员返乡创业有位。创新村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敢于压担子,大胆启用思想好、党性强、有作为的外出党员担任村级主职干部。三是出台优惠政策,使党员返乡创业有为。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党员“双建双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外出党员回乡建公司、建基地。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0日 14:5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郭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