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基层干部要练好“气功”

重庆市丰都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胡建川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层干部是惠民政策的“代办员”,是群众矛盾的“调解员”,是构建和谐的“助推员”,从事工作虽繁杂琐碎但举足轻重。不少基层干部在处理低保、社保、征地拆迁等涉及利益纠纷的问题时,很容易被利益受损方误读,造成“上级不满意、同级不配合、群众不认可”的状况。因此,要当好一名基层干部,必须要紧扣群众脉搏,准确把握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愿,在服务群众中赢取支持和信任。

要接“地气”,密切联系群众。基层干部下基层,驻村住户,听言纳谏,有助于增进群众感情、掌握真实情况、提供决策参考。但有的干部距离群众远、情感基础差、缺乏亲和力,有的没站好角度、不了解实情、接不上“地气”,这些都会导致执行政策走样、落实措施生硬。唯有主动接好“地气”,才能把准基层需求,让群众满意。一是要带“真情”。就是要身临其境、亲临一线与群众多交流、多互动,感同身受、原汁原味了解基层实情,寻求感情共鸣。二是要有“真心”。要注重细枝末节,看一看群众的冷暖,听一听群众的怨气,摸清群众需要什么,期盼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三是要讨“真经”。经常听取偏远地区、困难地方群众的呼声,多总结化解矛盾和解决困难的经验。

要聚“财气”,推动经济发展。一些基层干部存在观念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浓厚、创新精神不足、坐而论道等现象,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必须要解放思想,破旧立新。一是要富脑子。围绕文化、政策、技术等内容深入学习,掌握经济发展规律,学会研究分析市场,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要想法子。摒弃经济发展中花钱靠“化缘”、办事靠“支援”的落后观念,要多出主意,多想办法,因地制宜,为群众提供产业发展的良策和惠及民生的服务。三是要探路子。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理清思路,从产业机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优化等方面找准经济发展路子,帮助基层群众找到增收致富的经济实体。

要扬“风气”,保持作风纯洁。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中央提出了八项规定,市委出台了实施意见,基层干部要以此为契机,将作风转变内化为精神追求和工作习惯。一是树导向。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自身作风的“一把钢尺”,通过办实事、帮民富,把“群众岗”变成自己的“责任田”。二是重实效。要落实民情收集与定向反馈、群众需求与组织服务的机制,通过完善文体娱乐设施、开展精神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等方式增加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渠道,实现组织服务与群众要求“无缝对接”。三是求口碑。要有访民苦、解民难的务实作风和爱民情怀,始终将群众放在第一位,治好“衙门病”,多点“泥土气”,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指数”。

要除“浊气”,做到清正廉洁。一些基层干部存在特权思想、精神懈怠、奢靡腐败等痼疾,这些“浊气”严重影响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必须彻底清除。一是尊重群众作表率。可采取公开廉政承诺等方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破除群众“逢官必疑”的心态。同时,要引导同事之间多开“廉政灶”,引导家属朋友当好“廉内助”,树立清正形象。二是依靠群众作决策。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都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把大多数群众利益考虑周全,因地制宜制订措施。要规范操作,阳光操作,提高透明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三是动员群众作监督。在充分发挥组织评价基层干部作用的同时,积极引进群众评价机制,让群众对干部工作方法、群众观念、作风表现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判。

我们要将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把住关键,用“刮骨疗伤”的决心解决问题,就一定能提升基层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地位。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6日 10:3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