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西藏之约 让我成长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李玉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西藏既偏远落后,又寒冷缺氧,一般人就连生存都有困难,就别谈去创业,去工作了。但在我看来,正因为这样,那里才更有发展空间,也更需要有人去改变、去开发。2010年7月,怀着对西藏这方圣土的无比向往,我毅然放弃了在内地就业的机会,踏上了驶往拉萨的火车。

记得进藏当天,拉萨的天气格外晴朗,碧空如洗,那莫大的天际就像一片尚未开发的热土。下了火车,太阳火辣辣的,烤的直叫人头昏脑涨。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在车站愣了许久,没有亲戚朋友,自然也没有人接迎,不知道前往市区的方向,心里空落落的,顿时眼前一片迷茫。据说火车站在城西,我怀着心中那份朦胧预感,最终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一步步踏向了雪域高原发展的中点。

三个月后,经过全区公招考试,我以优异的成绩被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录用。便捷的交通与良好的名声,使得我们医院成为了全区病患的聚居地。常年人头攒动的景象给外行人的感觉也许只是热闹而已,但在医务人员心中那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由于西藏山高路远,农牧区经济落后,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短缺,尤其在基层医院缺医乏护、医疗设备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也因此使许多农牧区患者在赶往拉萨途中不幸丧命。有一次在我值班时,突然接到一基层医院的求助电话,说有一位脑出血患者要转入我院。在经过我们紧张准备与守候三小时后,患者终于来了,说是途中山体滑坡道路受阻。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赶到我院的患者已经濒临死亡。连接心电监护、使用呼吸机、胸外按压……有时人的速度终究赛不过死神。患者死了,28岁,是一援藏支教的汉族姑娘。

当时其丈夫悲痛欲绝,情绪十分激动,说因为我们抢救不力,一气之下竟把拳头挥向了我。处在紧张抢救工作中的我,那能预料这一幕,狠狠的三拳直中我胸部,顿时我呼吸困难,直到瘫倒在地。“她再有半年,支教就结束了……她爸妈就她一个孩子啊!怎么会这样……你们真没用!”听着他破口大骂,我头晕眼花,胸痛的厉害,但此时心更痛,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无助的泪水。事后,我被诊断为“胸腔积液”而住了院。也许别人会认为此事对我不公平,会给我带来心理阴影,但我却把它当成了一次教训,它让我对干好医疗工作的信念更加坚定。

在干好医疗工作的同时,我热衷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自2012年以来,除了专业学术论文外,我曾先后在人民网、求是理论网、共产党员网及西藏日报、新西藏等媒体发表党建、卫生管理、文学等方面文章十余篇。这份成绩也许对理论工作者而言不算什么,但在西藏医疗卫生界却是骄人的。

鉴于在政治理论工作中的突出表现,2013年冬季我被选派参加驻村工作。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唐古拉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上游西岸的贡觉县,全县平均海拔4022米。基层条件艰苦,但雪域高原的基层生活更让许多人望而生畏。起初,我仅是全院14个候选人之一,但由于家庭、民族以及对基层生活的后怕,许多人选择了放弃。而我,出自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有为促进农村发展与稳定牺牲个人的意愿。最后,在我的强烈要求及领导的肯定下,我与其余两位藏族同事如愿参加了驻村工作。

十月,在祖国多数地方还是花红柳绿,但在藏东高原已是寒风凛冽、冰雪欲飘的季节。百河纵横,千山巍巍,汽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偶尔漫过悬崖、冰雪路段,不时让人毛骨悚然,转过一弯又一弯,但依然还在山腰爬越。终于,随着一阵山歌的出现,在经过26小时的长途跋涉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下了车,其他同事心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个地方美美的睡一觉,即便没有大床,没有暖被。而我反倒兴奋起来,感觉整个人特有精神,怀着心存已久的那份冲动,走进了田间地头。

我们住在村委会,房子简陋且狭小。一日三餐除了糌粑,就是牛肉炖土豆,清谈无味,偶尔喝杯农家自酿的青稞米酒就算是享受生活了。因为不懂藏语,刚开始我跟群众交流起来特别困难,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直到有一天,我相识了一位皮肤黝黑,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他一口流利的藏语让我将他误当成了当地居民。在经过充分了解后,才知道他是该乡的副乡长,这位山东大汉已在那工作了整整6年,艰苦的岁月使他变得满脸沧桑。在经过他的疏导和言传身教后,我开始学习藏语交流,很快我的藏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结束“哑巴”生活后,我便频繁地做客村民家中,与他们聊家常,谈生活,给他们传播科学文化、国家政策及基本疾病预防知识,教他们学习汉语表达等。听说我们是医生后,来我们驻地寻医问药的村民也不断地多了起来,人来人往,那番热闹的景象甚至能胜过当地卫生院。慢慢的我的朋友多了,我的生活也开始有所好转,村民们给我送牛肉、送米面、送酥油糌粑,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一次次尽己所能、慷慨解囊的帮助让我感动不已。

很快半年的驻村生活结束了,但与村民的那份感情却难以割舍。离开贡觉那天前夜,突然下起了大雪,村民们听说我们要离开,便半夜行动为我们扫雪开路,那一幕让我终身难忘。踏上村民们铺就的“心路”,感动之余更多是一份担当与荣耀。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2日 10:3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