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为官必读的经典:《孔子论为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孔子论为官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与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自幼研习礼乐,长于射御,30岁时已成为颇有名望的学者,并在鲁国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除钻研学问和培养弟子外,孔子还精于政务,先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并曾摄行相事。后因形势所迫而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历时长达14年。

  孔子从政时间不长,却颇有政治建树,他在整理、总结前人历史遗产的同时,创立了一套体系完备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有关施政、为官的言论,多载于《论语》《孔子家语》等著作。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孔子认为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相)有君子的四种品德:“他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

  君子之道一定程度上就是为政之道。子产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国君、对待百姓的处事风格,正是孔子宣扬的“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不要担心没有职位,应该担心没有胜任职位的本领;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求自己成为值得别人了解的人。

  这是孔子经常对学生谈论的问题,也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从政者不应只求身居要职,而应首先立足于自身学识、修养和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职位的素质。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

  多听别人的意见,把有疑惑的问题先放在一边,其余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看别人的做法,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暂时搁下,其余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也要谨慎小心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

  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失误和悔恨,更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居于官位不要懈怠,实施政令要出于忠心。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勤政爱民的理念。坚守职位、爱岗敬业、勤勉尽责、忠于职守,不仅是一种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更是一种乐以忘忧、乐此不疲的人生境界。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端正。自己带头端正了,谁还敢不端正呢?

  做人为官,首重一个“正”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不要贪求速度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欲速则不达”,做人做事都不可急功近利,亦不能贪图小利。平心静气,踏实沉稳,循序渐进,才是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正途。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孔子家语·入官》)

  君子统治民众,不可不了解民性,进而熟悉民情。已经知道了民性,而又熟悉了民情,然后民众才能服从你的管理。国家安定,民众就会爱戴国君,政策公平合理,民众就没有怨言。

  充分地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是一个国家赢得百姓赞誉和支持的前提。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

  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回答:“君子要施惠于民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又问:“那么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回答:“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作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作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作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锱铢必较,叫作刻板冷漠的官僚作派。”

  “五美四恶”是孔子政治主张的要点,其中所体现的以民为本、服务大众、依法施政、杜绝官僚作风等思想,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2日 18:54 来源:月读 编辑:阙东临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