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铜钱之荒——大唐由盛转衰的节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杨炎奏请实行两税法

  唐德宗即位后不足3个月,就破格提拔出身名门世家的杨炎为宰相。当时皇上为防止“安史之乱”重演正准备削藩战争,为了筹集更多的铜钱,杨炎一上任即奏请实行两税法。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唐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

  其实,两税法的许多内容,譬如夏秋两税、根据贫富征钱、按照土地亩数计税等,在唐德宗的父亲唐代宗时就已开始实施。杨炎所锁拟两税法,是在唐代宗税法改制的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改革,其主要突破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将“以粮绢计税”改为“以钱计税”;二是将“量入为出”为“量出以制人”。

  过去朝廷征税,只按人丁收粮绢为税,税额长期保持不变。唐初期实行均田制,每个人丁耕地面积都是一样的,所以按照人丁征收一定数额的粮绢是十分科学合理的。百姓种田织布,将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缴纳给官府,不需要采用钱币进行折算。杨炎将“以粮绢计税”改为“以钱计税”,要求百姓缴纳铜钱,当年便将百姓手中的铜钱几乎洗劫一空。为了下一年度缴税,唐王朝统治下的百姓都需要将自己生产的产品提前出售,以换取纳税所需要的铜钱,结果造成产品价格迅速下跌。

  杨炎很会忽悠,一边高呼减轻百姓负担,取消按人丁征收粮绢的定额,一边又要按照朝廷开支需要向百姓征税。唐代的经济鼎盛时期在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朝廷每年税收铜钱不过二十亿文,而实行两税法的当年,朝廷就从民间征收铜钱三百亿文,相当于天宝年间每年朝廷税收铜钱数量的15倍。

  此外,天宝年间百姓向朝廷纳税的户口数量约为九百万户,经过安史之乱,建中元年百姓向朝廷纳税的户口数量下降至三百万户。折算下来,实行两税法时,平均每户缴纳铜钱的数量达到天宝年间平均每户缴纳铜钱数量的45倍。45倍的税赋负担加在百姓身上,且全部征收铜钱,钱荒从此产生。

  钱荒导致朝廷连军饷也发不出来。领不到军饷的军队开始哗变,京师长安被哗变的军人占领,唐德宗率群臣逃到咸阳。哗变的军人拥立朱泚在长安做了大秦皇帝,唐德宗再逃至汉中。后来,唐德宗不得不布告天下,承认错误,赦免叛乱,表扬勤王的军队,终于守住了逃跑的脚步。

  钱荒造成大唐商品经济衰退

  钱荒的出现还不止军事上的失利,更严重的是给唐朝繁荣的商品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的打击。

  民间无钱,物价自然暴跌。百姓出售产品,却无人有钱来买,致使农商破产,百姓生活潦倒不堪。不仅如此,由于百姓手中无钱,商品交换只好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这时货币经济的严重倒退,是对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经济的严重打击。唐德宗之后,继任几代皇帝虽多次下诏钱帛兼用,绫、罗、绢、布、粟均为法定货币,但皆未能挽救商品经济的衰退。从唐德宗的军队哗变开始,大唐王朝慢慢失去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大唐帝国从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钱荒还使社会财富流向特殊利益阶层,地方官吏借朝廷之名逼迫百姓以钱纳税,社会豪强趁机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相反,百姓手头无钱,朝廷只好再次改收粮绢为税,但由于物价暴跌,百姓缴纳粮绢的数量比两税法之前增加了数倍。于是,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经历了两税法导致钱荒爆发的过程,曾赋诗诉说两税法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在说明两税法产生的原因时,白居易诗中说:“兵兴一变法,兵息遂不还。”至于两税法存在的问题,诗中说:“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关于百姓承受的苦难,诗中说:“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岁暮衣食尽,恶得无饥寒?”

  两税法“以钱计税”,确实是我国古代税收制度上的一个创举。如果它没有立即导致钱荒的爆发,没有导致大唐商品经济走向衰败,它就是适合当时经济发展状况的税收制度。但不幸的是,事实恰恰相反。正常的商品经济无论如何不可能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发展,货币经济也绝对不可能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进行。因此,两税法实施之后,大唐商品经济衰退便成为注定的结局。

  (摘自《当代金融家》2014年8月)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1日 12:22 来源:作家文摘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