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201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葛华钦先进事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醉心特教无怨无悔

——记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

葛华钦

  【简介】葛华钦,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1986年创办聋哑学校,28年来,他把单一的聋哑教育学校发展成了集听障教育、智障教育、康复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86年,原名“溧水县聋哑学校”,起初只有18名聋哑孩子、3名教师。这是当时南京郊县最早的一家。 

  1997年,学校迁往县城,成为集听障教育、智障教育、康复教育于一体的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这还是南京郊县最早的一家。 

  2001年,学校开垦荒山800亩,开展残疾人生产自救,建成溧水特校实验基地,这在全省是最早的一家。 

  2008年,学校创办农业职业中专,形成“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现有27名残障毕业生在此就业,这在全国是最早的一家。 

  2014年,学校基地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这是目前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中最大的一家。 

  …… 

  葛华钦,年届六十,清秀儒雅,有浓厚的悲悯和大爱情怀,似为特教而生而活。他是溧水特教事业的开拓者,是特教战线耕耘不辍的“老黄牛”。他带领溧水特教人用信仰书写了溧水特校的一部辉煌发展史,用大爱创造了残疾人头顶的一片蓝天。 

  “每个聋哑孩子的家庭都是一部悲情史。”葛华钦说,“如果家里的聋哑孩子不能接受好教育,这个家就真的没希望了。” 

  在一般人眼里,对那些残疾孩子,似乎没有必要那么当真,有饭吃、不出事就行。“特校也是学校,要像模像样搞教学,要讲成绩,要讲质量,要对学生负责。”葛华钦说,“孩子们生理上有残缺,但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完整的。” 

  2000年,一封来自聋哑毕业生的信触动了葛华钦的心。这群孩子虽然合格毕业,但由于社会抱有偏见和歧视,他们很难找到工作,很难自食其力。葛华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能通过教育培训让他们实现自食其力,生活有着落,就等于拯救了他们一家子。”葛华钦说,“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办学思维,自加压力,为残疾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001年2月,他向当地政府申请划拨(或租赁)溧水县城南郊的300亩荒山作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那里,乱石林立,坟茔遍布,杂草丛生,不见人烟,方圆两公里连个可供避风躲雨的屋棚都没有。在这里,葛华钦和他的同事们要用双手开创残障孩子的美好未来。 

  13年过去了,包括租赁土地,基地已发展到如今的800多亩,建有3个园(牡丹、葡萄、盆景)、4个区(水产养殖、苗木繁殖、果鸡放养、无公害蔬菜)、花卉超市、蔬菜大棚及苗木基地,还建有2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玻璃温室。这里的学生是幸运的,在接受9年义务教育后,还能在基地再延长3年,重点加强种植和养殖技术学习,完成12年教育;学校还增设了听障学生职业中专,主修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开设“种植”和“养殖”两类课程,填补了南京市特教领域农业职业教育的空白。 

  28年路漫漫,葛华钦怀抱对特教事业的忠诚、对残疾孩子的真爱,无怨无悔地行走在特殊教育第一线,把特教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立业先立德,德之芬芳才有业之茂盛,人们敬佩他的“业”,更敬重他的“德”。 

  “没有什么,我只是做了我应当做的事。”面对一次次荣誉加身,葛华钦对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全体同仁的无私付出满怀感激,他说得最多也最朴素的一句话是:“谢谢,谢谢关心!”(记者 万玉凤)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0日 14: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易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