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文章有句灿星辉(中):名句之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名句之所以“名”,深赖传播之力。司马迁虽曾言“束之高阁,藏之深山”,其实作品倘若得不到传播,便无法产生经典效应。

  儒家的“十三经”,因被历代王朝奉为至高无上的“经”,进入仕途必须熟读,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教科书,其中的名句,自然数不胜数。而历朝历代如《昭明文选》等文学选本,则类似于今天的“名著简介”读物,在塑造“经典”的过程中不可小觑。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读书人需要下苦功钻研文章的写法,作文技法类的书籍出版便应运而生,如《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等都属于此类。选本的流传,无疑对于名篇名句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使今天,作为名篇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文,大部分也都是从这些选本中选出的,而脍炙人口的名句得以传播,教材教学是很重要的来源。

  名句产生的另一种形式,则是依赖于人们口耳相传。武则天登基前独揽大权,引起忠于李唐皇室的大臣不满,起兵讨伐,文学家骆宾王帮讨伐队伍写了檄文。当武则天拿到檄文,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谁托”一句时,竟胸怀广阔地大加赞赏,认为这样的人才不能被己方阵营所用,是宰相的失职。于是这一名句便与这则故事一同流芳千古。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最开始写滁州四面多山,初稿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后来细读之下,自己也嫌啰嗦,索性缩减为五个字“环滁皆山也”,全篇豁然开朗。这则文学创作故事,也让“环滁皆山也”成为“文章不厌千遍改”的名句。

  而有些名句,本身可能不太引人注目,恰恰是背后的故事起到了推动作用。清朝晚期,曾国藩准备上书弹劾大臣翁同书失职,由于翁家权势很大,连皇帝也有所顾忌,因此奏章的撰写就必须字斟句酌。曾国藩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学生李鸿章,李鸿章巧妙地在奏章末尾写道:“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意思是,弹劾翁同书是我的职责所在,我不能因为翁家权大势大就有所回避。此语一出,就名正言顺地堵住了朝廷想要对翁同书网开一面的借口。这句看似普通的公文,也在当年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来源:《月读》 作者:萧银)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1日 15:12 来源:月读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