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混得不好,不敢回家?春节恐归,谁的难题?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湖北一个小伙子,因为自己觉得“混得不好”,整整15年没和家里联系,更别提回家看看了。这个小伙子也因此被注销户口。感人的故事,常常有一个大圆满的结局。近日,因为办理一张临时身份证,重庆民警得悉这一情况,最终通知了小伙子家人。时隔15年后,一家人终于团聚。相见时,父子俩激动地抱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重庆晚报》2月4日)

  类似这种恐归的新闻,几乎年年都有发生,而且不是个别现象。一招聘网站发布的《2014年春节基层打工领域调查报告》称,37%的受访者2014年过年不回老家,“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的原因占到其中的47%。前段时间,《人民日报》也关注了这一现象。一时间恐归者成了“新闻人物”,“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也成了一句流行语。

  对于恐归者的劝慰,基本上都是基于人性、人情而来的。现实中虽然有不少父母对孩子有着很高期望,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便孩子一无所有,父母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回来。在春节这样的节点上,团团圆圆是最大的幸福,望断天涯是最大的痛苦。游子们应该放下包袱,尽量选择回家过年。即便你混得很差,最起码还有家,还有家中暖暖的爱;即使你身无分文,起码带回了亲情,给父母带回了希望和幸福。

  这种心灵鸡汤式的劝慰当然有道理,值得恐归者用心体会。但恐归这不只是个人问题,也还是社会问题,真正走进恐归者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忧和他们的盼,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多数恐归者来说,“恐”的不是家人而是亲戚朋友和乡里乡亲。他们考虑的不仅是自己的面子,还有父母的面子。

  现代社会在带来大量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无机会主义者。正如歌中所唱,“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中也有许多无奈”。精彩属于一部分人,无奈也属于一部分人。一起背上离家的行囊,几年后有人很风光,有人很落寞。在平时可能还看不出来,但春节是把刀,一下子裁出了人生的不同。

  有人讲,平时感觉还好,一次春节回家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用。特别是两个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努力读书上大学的,没赚到钱回家备受冷落;没考上大学的,却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发财了,开着豪车回来了,于是就成为全村的焦点。而且常被拿来对比,在指指点点中备受打击,甚至连累父母脸上无光。

  这种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社会认识问题,不是简单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能够化解的。在一些人眼中,财富、权力成了成功的唯一标签。在城里有没有房,有没有一官半职,有没有自己的车,这都是成功的标尺。现在有些农村,每到过年就会成为豪车的“展示厅”,有些人不管千山万水,都要开车甚至借车回家过年,也体现了这种“面子文化”。

  由此不难看出,春节恐归不只是个人原因,回家过年也是一道社会考题。这种社会问题,特别是成功观问题,同样甚至更值得现代人思考。在这样的文化心理背景下,那些听起来很是动人的心灵鸡汤,未必能够真正走进恐归者的心灵。(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乔杉)

  恐惧——

  最不希望被问“混得咋样”

  高远在北京打拼也有四年了,依然属于无车无房一族,目前和人合租在传媒大学附近。想起去年的回家过年经历,高远依然有点不寒而栗。老乡们见了他都要烟抽,而且点名要好烟:“在北京混的,还不给发点好烟抽。”更有老乡直接问他收入,并希望“到北京由他来接待”。高远不好意思说,自己还和其他两人合租,就答应下来。谁知道老乡过了一段时间真来了,高远忙不迭地给定下了旅社这才过了乡情关,“要是不招待他们,我父母在村里会被说的。”

  有着和高远一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北京打拼,然而回到家却被奉为“上边的人”,“听到这话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其实在北京我们算个啥呀!”一项调查显示,“恐归族”大多都是“月光族”,工资低,加之城市消费又高,囊中羞涩实在无颜见父老乡亲。

  恐怕——

  “今年红包给少了不行!”

  在网络上,关于回家过年的帖子有不少。但是有一个帖子却引起热议,那就是“月入三千不敢回家过年”。这个帖子里面描述了一个“恐归族”的烦恼,他甚至谎称要加班,而没有回家过年。实际原因是他一年下来,没有钱给父母买礼物,给小辈们红包了。

  王雨是一家商场的销售人员,这几天正琢磨回还是不回呢?想想回家的开销,她就有点头大:“家里人都要想到,而且小孩子的红包不能给少了,现在这物价涨得,钱都不值钱了,你给个一百两百的,根本不算啥。”最后,王雨得出结论,今年的红包怎么着也得每人400元。但是来自大家庭的她算了一圈,这小孩子还真不少,“还想攒钱买房呢,这首付就一直没凑够,这回家过年真愁啊!”有网友说,回家过了一次年,就像回到“解放前”。也有人表示,在京工作的人不一定非要“衣锦还乡”,“该什么样就什么样,这样就不会回家过年了。”

  恐怖——

  “过年就是相亲会”

  剩男剩女们不愿意回家过年的主要原因就是“被催人生大事”。刘晓眼看就要到而立之年了,可是她还独身一人。“回家过年?”这个问题这几天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在北京待着,父母打电话过来问处朋友的事,不见面我怎么着都能应付得了,回到家就不行了。”

  刘晓去年的春节就像一部电影——《征婚启事》,有时候恨不得一天就要见三个相亲对象,“都是聊个三两句就没下文了,太尴尬了,有时候真想到网络上租一个男友回家,封住亲戚朋友的嘴。”而在淘宝网上,刘晓还真发现了有出租男友的店铺,里面有各种细则——提供共同接送女方父母、陪老人聊天、给老人按摩;提供陪游玩服务;提供在家买菜做饭收拾桌子服务、负责洗碗;提供陪女方串门等;附件收费项目有会见等:见朋友或同学10元/次;见同事20元/次;见亲戚50元/次;吃饭:普通吃饭免费;有亲戚长辈在的100元/餐……考虑再三,刘晓觉得还是不靠谱,她决定今年暂不回家过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常回家看看,是父母对儿女发出的心声,是他们最朴素的要求。“恐归族”要放下心理负担,要珍惜与父母相聚的机会。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日,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恐归族’还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比如蚁族,比如大龄男女,这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要全社会都来关注。”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0日 15:37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