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游客“最不文明”?未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时传出和中国游客有关的不文明传闻,其中常被提及的包括涂鸦、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争抢座位、不知礼让、在酒店大堂或餐厅里喧哗等等。最“新鲜”的话题,则包括“泰国白庙厕所对华人游客禁用传闻”和“帕劳海底发现中国游客插中国国旗”之类。至于在国际航班上争位、打架、醉酒等种种“任性”,更是每逢旅游旺季必然看到的几条“常态新闻”。

  这类传闻“出口转内销”后引发了广泛地关注和热烈地讨论,有人将之归结为“民族性”或“大环境毒害”,称之为中国游客的“海外综合症”,甚至希望动用公权力,搞一套“中国公民出国行为规范”并强制推行,让中国游客“文文明明旅游去,和和谐谐回家来”。但是有人却认为这种反应是“少见多怪”。他们主张,之所以有这么多中国游客在海外“中招”,主要是因为老外对中国人失之包容。

  当前,由于网络、媒体和众多名人对这类事件热衷参与,“中国游客素质”这一问题成为热门话题已经不足为怪,这一问题甚至动辄被提升至“国民整体形象”乃至“民族性”之类“宏大叙事”的层面。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中国游客走出国门后,面对的如此众多、如此频繁的不文明“指控”?

  首先必须坦率承认,许多中国游客在出国旅行时,的确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像加塞、抢座、随地吐痰,以及在非吸烟区吸烟等等。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些行为都是不文明、不妥当的,当事人自己也心知肚明。事实上,许多国人在国内日常生活中,同样存在前述种种不文明行为,他们在海外旅游时的不文明举止,不过是将国内的不良习惯带到国外。也就是说,这一部分人的文明素养有待提高。

  文明素养的提高并非旦夕之功,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背诵几句诸如“五讲”、“四不”的文明行为规范不难,最难做到的是将良好的言行习惯化,使之变成在生活中就会不假思索地自然遵循的下意识本能。游客不是“纪律部队”,对一些不文明却并不违法的小节,强制他们可以如何或不可以如何是不现实的,一方面难以约束,另一方面,即便约束也只能是挂一漏万。因此,对这种行为,惟有加强全社会的日常文明修养,并在国内日常生活中普及文明行为。这样一来,不文明行为才可能消失,“丢人丢到海外”的尴尬自然也就少了。

  事实上,在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曾经历过这种从“不文明”到“文明”的过程。中世纪末期,当时生活在闭塞、落后的欧洲旅行家在抵达正处于鼎盛期的埃及亚历山大时曾感慨:“和阿拉伯人相比,我们仿佛是野蛮人”。如今,许多人对这两个游客群体的印象却仿佛颠倒了过来。再比如,上世纪70年代,日本游客曾在欧美扎堆抢购奢侈品,结队光顾“红灯区”和夜店,并常常在酒后做出不雅举动。这些也曾屡屡遭到当地媒体的嘲讽,当时同样出现过海牙、布鲁塞尔的某些夜店用日语标注“文明守则”的报道。而如今,日本人却成为国际游客中讲文明、守规矩的典范。韩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时,也曾客观指出,十多年前大批韩国游客刚刚走出国门时,也曾给外国人留下“不守秩序”、“喧哗吵嚷”的负面印象,但随着文明行为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如今已经很少见了。2012年9月7日的《今日美国报》就曾指出,中国游客今天出现的问题,和60年代的美国人、70年代的日本人如出一辙,而这是出国旅行达到一定数量,但文明程度尚没有同步提高的必然结果。

  还有一些行为和现象,虽然在中国司空见惯、不以为非,但是在国外却不合适。例如前年德国有媒体抱怨,中国客人在自助餐厅不讲究取餐秩序,用餐时大声说话、高声接手机,或发出很响的声音。这些行为在中国餐饮文化中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西餐厅里则极为不妥。因为欧美传统西餐厅很少有类似中国那样的大台面、大场地,相反,这些西餐厅灯光很柔暗,环境也较安静。类似地,即便中餐厅到了海外,倘若不是纯做华人生意,一般也会在用餐环境方面向当地风格靠拢。俗话说“入乡随俗”,姑且不论这些风俗孰高孰低,在别人那里做客,守别人的规矩也是常理。这些因风俗差异而致的不文明现象,只需要带队者事先做出说明或游客间相互提醒,就能够避免。

  客观地说,中国游客远非是“最不受欢迎”群体。每年的五月,实时旅游信息网站Triposo会推出一份“全球游客素质调查”,通过民调列出“最不受欢迎国家游客”排行榜。2014年,这项调查取样范围覆盖62个国家,受访者多达700多人。在这个“海外游黑榜”上,最不受欢迎的游客来源国是美国,而中国仅列第四。33%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人是全球最令人讨厌的游客。加拿大CTV电视台曾评论称,美国游客在类似评比中长期“名列前茅”,以至于许多美国游客在国外喜欢冒充加拿大游客。

  这个榜单还反映了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即上榜的要么是富国,要么是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的新兴国家。很显然,“海外游客不受欢迎”和“海外游客数量剧增”是成正比的,几十年前的中国,恐怕连上榜的机会也没有。

  许多海外观察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美国LivingSocial网站就曾评论称,中国人在国外不受欢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不讲公共秩序,排队不守规矩,争抢酒店和餐厅的各种免费资源,争抢座位等等,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奇迹令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在很短时间里从穷人变成有能力出国旅游的中产阶级,并产生了绝对数量可观的百万富翁,他们可以充分地享受在海外度假的快乐,但同时这些人“缺乏海外旅游的经验”,有着许多被外人所嘲笑的“恶习”。

  哈佛大学亚洲法律协会联合总裁大卫。威尔蒂姆曾在中国当过和平队志愿者,并长期生活、工作于北京、重庆和香港。在他看来,近年来中国游客数量陡增,这样大的人数基数总会出现些问题,即使不文明的游客只占很小的比例,但绝对数量却是很可观的。另外,“外国其实也尚不习惯一下子接待如此巨量的中国游客,更何况这些中国游客的文化和传统还如此不同”。在他看来,“时间的流逝和GDP的增长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因为“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中国人很善于自我约束和客随主便”,这和美国人的我行我素是很不同的。因此假以时日,中国人很可能变成更聪明、更讨人喜欢的游客,并对各种旅行规则及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了如指掌。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恐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人和中国人要在‘最招人讨厌游客排行榜’的领先位置上齐头并进了”。

  英国《每日邮报》针对去年中国游客“节礼日大抢购”时的无序表现进行评论时曾坦率地指出,事实上,部分东道主商家不仅想方设法吸引出手大方的中国客人,还特意营造抢购的氛围,制造一些刺激消费欲的噱头,而中国人在其商店、柜台上的“挤”和“抢”,其实未必不是这些嘴上抱怨不断的商人们所乐意看到的。不仅如此,一些“挤”和“抢”其实很正常,例如在圣诞-新年消费周,各主要商场的拥挤和争抢本就是欧美的传统习惯,只是如今多了远道而来的中国人,而后者又对在西方购物充满好奇心。因此,用新闻照片和电视镜头刻意渲染“中国人在抢购”,其实是有些片面的。

  也有一些所谓“不文明现象”,其实是某些国内“思想家”臆想的“洋规矩”。而对这类“民族劣根性”的“反思”、“批判”,通常是国内热火朝天,国外却莫名其妙。就以去年夏天吵得沸沸扬扬的西班牙“喷水池洗脚”为例,事实上,欧洲老城区往往以广场为中心,而广场又常常以喷泉为中心,最初的喷泉从古罗马露天浴池演化而来,本就是市民聚集休闲、议事、洗浴的所在,盛夏时洗脚甚至淋浴,对当地人而言是常事。不少炒作这类“不文明现象”者并非不知道就里,却刻意将中国人的身影挑出来,“浓缩”成所谓的“劣根性”并大做文章。但是不论出于何种动机,这都是很不可取的。2012年4月,《法国看板》杂志就曾指出,中国人有时过于要面子,因为对于中国游客的负面评价,中国国内媒体和公众对此的议论,总会比境外多得多、热烈得多,而抨击这些不良行为的最激烈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中国人自己口中和笔下。和美国人“笑骂由人,我只要自己舒服就行”的满不在乎的态度不同,中国人是很在乎自己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的。

  不仅如此,有些国内媒体或个人还把“影射史学”的“讽喻”作风不合时宜地搬到旅游圈来。其套路往往是夸大或虚构一个中国游客的海外不文明现象,然后再虚构或夸大一个当地人对此的反感或限制措施,最后再和“文明人”相比较,以此揭示“中国人的劣根性”。不久前,所谓“泰国白庙新厕所禁止华人游客使用,因华人游客如厕不文明”的言论,就被其他游客和白庙管理方本身证明“并无此事”。不论这种“影射式揭弊”初衷如何,建立在造假基础上的“揭弊”都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说,这是比“游客综合症”更不文明的行为。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走向开放、走出国门之际,都会有种种不适应,其中包括自己对外界的不适应和外界对自己的不适应。罗马人之于希腊,俄罗斯人之于荷兰、法国,日、韩国人之于欧美,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讳疾忌医不可取,刻意夸大并动辄将个体行为说成“民族性”,同样也不可取。

  那么,中国游客自己,又该做些什么?

  首先,文明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习惯。如果习惯了文明,再去做不文明的事,反倒会觉得不舒服、不自在、不方便。因此每个人都应在国内、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积累、培养文明的习惯,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公共场合行为规范。只有习惯成自然,才能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得文明、得体。其次,对自己即将前往的目的地的风土人情、习惯禁忌多加了解。所谓“入乡随俗”,至少要了解“乡”和“俗”,才能知道该怎样去“随”。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国门之外的不当行为并非出于有意冒犯,而是出于对当地风土人情、行为规范的无知。

  其实,由政府、外交机构或窗口部门印发“文明出游须知”、“中国公民海外文明规范”之类的材料,或进行相应教育,效果恐怕未必理想。毕竟,文明的言行、举止,是要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养成。“物化”的条文、规范挂一漏万,并且不具备真正的约束力,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关方面更应该做的,是通过法律法规、社会行为规范的配套,在国内营造有利于文明习惯、风气形成和提高的氛围、土壤和规则,以及更客观、全面地向即将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客介绍目的国信息、情况、法规、风俗和禁忌,使游客们对“怎样文明旅游”做到心中有数。(作者:陶短房)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3日 11:26 来源:新华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