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古代的避讳制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雉是一种美丽的禽类动物,种类很多,孔雀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雉,是指叫做野鸡的那一种。为什么把雉叫野鸡呢?这起源于汉朝,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来,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名雉。她是惠帝的母亲。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主持政权八年。为了表示她的尊严,不准人们直呼其名,而且就连与她的姓名同音的字也不准说,这就是古代的避讳制度。避者,避忌也;讳,也是避忌,隐瞒之意,在这里,也指所避的名字。所以人们不得不说“雉”的时候,就只好改叫野鸡了。随着封建统治的严酷,避讳逐渐形成制度。帝王将相、圣人贤者的名字要避讳,叫“国讳”或“公讳”;亲属中的尊长者的名字也要避讳,叫“家讳”或“私讳”。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所以林黛玉在读到“敏”字时一律改读为“密”。

  避讳的另一种方法是用音不同而意义相同的字去替换。秦朝人把“正月”叫“端月”就属于这种情况。(“端”是开端,开始之意。)汉武帝姓刘,名彻。汉朝人为了避武帝之讳,凡是用“彻”字的地方,都改用“通”字:“彻侯”改为“通侯”,人名“蒯彻”改为“蒯通”。唐朝人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把“民”字改为“人”字,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就把“民风”改写做“人风”。在今天读它时,要看注释才能明白。为了避讳换字,甚至闹出这样的笑话:唐太祖名虎,因此把“画虎不成反类犬”改成“画龙不成反类犬”,简直使人莫名其妙。

  “缺笔”和“缺文”是避讳的又一种方法。所谓“缺笔”,是在非写该字不可的情况下,少写笔画。林黛玉在写“敏”字时总是缺一笔。所谓“缺文”,是空格不写。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的父亲名顺之,所以梁人萧子显所撰的《南齐书》里,遇到“顺之”二字,都空一格。

  封建社会避讳的范围很宽,要求很严,避讳不限于帝王将相和尊长的姓名,简直成了限制人们言行的精神桎梏,因犯讳而丧命者也不是个别的。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为“晋”与“进”同音,所以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李贺虽很有文才,但由于避父讳,终身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韩愈也因爱惜人才,劝说李贺参加考进士,而遭众人的非议。如果只是舆论上的谴责,那还不算太大的压力。为了维护这荒唐的避讳制度,唐王朝的法律规定:犯讳者判处三年徒刑。而在那“朕即国家”的社会里,帝王的意志就是法律,他们的喜怒哀乐决定着人们的荣辱生死,因犯讳而被杖打甚至被杀害者也不是个别的。清朝乾隆皇帝就因此杀害了不少无辜的人。

  这种可恶、可怕又可笑的避讳制度,早就有人反对了。韩愈就专门写过一篇《讳辩》。他引经据典,多方设问,对这种腐朽的制度和时尚做了痛快淋漓的抨击。他问道:父亲名晋肃,儿子就不得参加考进士,那么,“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真是一针见血。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3日 16:36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