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杨国平:昔日铸长征奇迹 今日散圆梦余热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 胡莉嘉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杨国平

杨国平

  杨国平,男,1914年12月出生,汉族,四川省天全县人。1933年12月在西康省(旧省名)天全一区自愿参加红军,成为西康红四方面军十一团二营一连的战士。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2月离休。离休前任天全县民政局干部,行政17级。

  有那么一群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慢慢淡出世界的舞台;有那么一群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奇迹照耀着祖国光明的未来。他,就是其中“平凡”的一员,一位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杨国平。

  初次拜访杨国平老红军,他正坐在自己喂养的30多只鸽子旁看报。朴素的衣着,慈祥的面貌,虽然已98岁高龄,但精神抖擞,眉宇间的一股英气让人分外难忘,如刀刻般的皱纹仿佛在讲述着不凡的历史。短暂寒暄后,大家便安静地坐在杨老膝前,听他讲述一生的故事。

  杨国平18岁那年,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小城天全县被反动武装和土司欺凌压榨着,大多村民都逃到大山深处避难。1934年,红军的到来让老百姓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这样一支人民的队伍让血气方刚的杨国平心中燃起征战沙场,卫国保家的烈火。1936年初春,他随游击队在芦山杨村正式编入红军正规部队,成为了红四方面军11师2营1排战士,踏上北上征程。

  一路的艰难困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在敌军围追堵截下翻过海拔5000米的皑皑雪山,穿过荒无人烟被传为“死亡陷阱”的草地,看着身边的同志锐减,经历了杨国平永生难忘的一场康巴生死战。那天,部队到达雅江,吃光了可寻的野菜树皮,杨国平和班上12名同志奉命征集补给。他们走到离驻地5里远的一个寨子里,一路找寻,在马槽的土台下发现了1袋青稞饲料,正当大家欣喜之际,“哒哒哒……”一串急促的机枪扫射,走在最前面的“黑墩”迎面倒下,鲜血在黄土上蔓延开来。班长立刻带领大家隐蔽,短暂观察后,他们发现已被反动土司武装包围。班长将剩下的11个人分为4组呈防御阵型展开。这时对面枪声停了,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静到只听得到彼此的呼吸声,和弹片扬起的烟尘掉落声。他们都知道,这是一场生死之战,除了亮剑血拼,别无他路。一轮又一轮的攻坚,机枪、手榴弹、大刀、石头艰难抵抗着。太阳快要落山时,增援部队终于赶到,敌人被击溃。此次战役,全班只剩下3人,他们掩埋牺牲的战友后,擦干泪水,继续征程。

  千难万险、几经生死后,部队终于到达延安,杨国平也因在长征途中的出色表现,于1937年7月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成为延安红军警卫营战士。这段时间,是他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突飞猛进的阶段。在这里,他时常见到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还能与张思德等很多优秀的同志接触学习。在延安撤离时,杨国平还背着毛主席趟过一条小河。谈及毛主席,杨国平平缓的语气显得特别激动,他不仅对主席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感到钦佩,更是崇敬主席平易近人的性格和严教子女为民服务的大局观。

  1955年7月,杨国平从中央美术学院退休回到祖籍天全县,并主动担任城关镇(现城厢镇)居委会主任、治保主任、党支部书记,于2001年卸职。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当地干部群众高度赞誉和爱戴。(此文原标题为“杨国平:昔日铸长征奇迹,今日散圆梦余热”)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3日 14:1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刘昱焓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