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白永福:急中生智巧破敌军土墙

河南省兰考县新世纪有限公司 白银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白永福

白永福

  伯父白永福生于1927年,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朱庵村人。1942年,河南发生旱灾、蝗灾导致大饥荒,加上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生不如死的境地。很多人都选择了背井离乡的逃荒之路,爷爷奶奶拖儿带女也加入了一路向东的逃荒队伍,到达淮北地区附近。当他们在安徽宿县一个村子讨饭时,遇到一小股日本鬼子扫荡,爷爷一家人躲避在一座破庙里,外面是激烈的枪战。后来他们才知道,是一支游击队救了村里人。在一年多逃荒日子里,苦难与饥饿让伯父变得沉默、坚强,日军泯灭人性的虐杀坚定了他参加游击队的决心,只有这条路才是正道,才是救穷苦人出火海的唯一出路,那一年伯父16岁。

  伯父参加的游击队主要活动在砀山、宿县、淮北等苏北地区一带。后被编入新四军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三营九连,伯父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1944年8月,他所在的部队进入萧县,和日伪军在一个大村庄展开激战。上级命令他们这个连从最难攻打的北边冲锋。在那里,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势:4米多高的土墙上架着机枪。那时的村子四周都有几米高的土围墙,县城也有砖垒的城墙。新四军在200多米外枯竭的小河沟,只要我军有进攻的动静,土墙上的敌人便马上用机枪扫射,压制新四军。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大家忍着饥饿与困乏就投入了战斗。对峙两个时辰后,仍没攻下敌方阵地。如果再拖延时间,敌方的增援部队就会到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伯父向连长建议用水浸湿棉被蒙在八仙桌上,并自动请战和三个战友钻到桌子下,两人抱桌子腿慢慢靠近土墙,以此为掩体向敌人展开攻击。因为棉花类东西被浸湿后子弹打不透,相当于一件防弹衣。这个建议得到了连长的同意后,伯父和3名战友借用老乡家的八仙桌按计划向敌人土墙靠近,并一边移动八仙桌一边向敌人射击。当八仙桌挪到土墙下时,后面的战友趁机向土墙上扫射,伯父他们则快速拉开手榴弹投向土墙。土墙被炸开了一个缺口,日军的机枪也不狂叫了,一招制敌,新四军顺利攻下了这块顽固地,击毙和俘虏日伪军三十多人。战斗结束后伯父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几个月后,伯父所在部队遭遇到敌人严重的围困。几次突围后,他们排仅剩下伯父一个人,一个连也只剩十多个战友。伯父与战友们在去寻找大部队的路上,遇到了师参谋长张震,参谋长鼓励他们要和敌人继续战斗。

  不久后,伯父又到了炮兵连,他沉着冷静,敢于面对重重危险,多次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战斗任务。有一次,他们身背炮弹运往前线,大路上有日伪的哨卡很难通过。为完成任务,伯父绕过敌人的哨卡,跑到几里外从河里游过去,二月的河水让他冷得打颤,但他却是第一个将炮弹安全送达的人。伯父的信念只有一个:坚决服从上级的命令,排除千难万险去完成任务。

  执拗,耿直,忠诚可靠,不善言语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伯父从当兵到退伍的十多年时间里,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战役中,多次立功受到表彰,留在身上的多处伤疤,则给了他永久的纪念和回忆。1955年抗美援朝结束后,伯父光荣复员回乡,在村里任副大队长,后又去甘肃支边一年。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他颁发了抗战胜利60周年勋章,那一天是他一生中最兴奋的一次,伯父特别激动地说:“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那时候和日本人打仗,我的战友牺牲了很多,经过枪林弹雨活下来的没有几个,现在咱们能过上幸福日子,都是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说完泪水也跟着滴落下来。

  2011年腊月二十八,伯父因病去世,享年84岁。(此文原标题为“我身边的抗战英雄:白永福——忠诚的革命战士”)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5日 14:0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刘昱焓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