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干部学院】井冈山上来补“钙”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井冈山上的茨坪镇,一场秋雨过后,那些曾经在88年前的危急时刻庇护革命的低矮房舍耀出点点光彩。一如执政党对于这块革命圣地的期待:净化数万领导干部的心灵。

  在党务系统的话语体系中,这种期待的实现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党性教育。它由三个方面支撑——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党性党风党纪。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称之为,补足精神之“钙”的过程。

  时间回溯至2004年,中共中央决定基于上海、井冈山、延安三地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分别建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它们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这三所干部学院,是中央着眼于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大规模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国共产党从来都非常重视干部教育。”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梅黎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自1924年以来,中共干部队伍曾先后遭遇数量和质量的困难,前者集中于革命党的艰难发轫期,后者则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时。

  “那时干部数量有了,但是与形势和任务相比,素质还不够。”梅黎明说,“而现在少数领导干部暴露出的已经不是知识和能力的问题,甚至主要是价值观即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的问题。”

  创新性的教育培训机构和模式应时而生——提供打通历史现场与当代中国的时空隧道,使干部们见贤思齐、重拾初心,继续完成先行者造福中国的愿景。

  茨坪、大井、小井、黄洋界,这些地点在党史军史中被奉为“圣地中的圣地”。今天它们需要感染和激励的,是中国共产党今日的骨干和未来的领导者。

  山风掠过深秋的谷地,抚摸后来者的每一寸衣角,似乎在极力探寻他们与前人的相同与相异。

  重返历史现场

  在井冈山学院,“厅局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2015年秋第100期开学后,已有超过7300名厅局级干部亲身体验了80多年前火种初萌、筚路蓝缕的艰困与坚韧。

  厅局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过去十年间曾先后有多个名称,同样在不断尝试与变化中的还有规模、培训周期等,直到5年前模式相对固定下来。2015年9月入学的第100期学员约100人,培训为时两周。

  厅局长们均自行前往井冈山,即使是省部级班的学员也不得带秘书。最近的井冈山机场距学院80多公里,通常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带着一部考斯特接上一批学员。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位于距井冈山市新城区半个多小时车程的茨坪镇西北角。沿着学院门前的红军路,一边是一些培训机构和宾馆,以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另一边是名为“天街”的商业区和一座小公园。

  茨坪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坐标,是1927年10月下旬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

  茨坪东南一片土黄色建筑,是上世纪60年代复建的湘赣边界前敌委员会、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部等旧址,每一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个有小小鱼塘的院子里,毛泽东曾写过《井冈山的斗争》。

  100多位厅局级干部分成4个班,举着红旗进入授课现场。在见到讲解员之前,会有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师先作点评,选择一个角度一段史实,阐述其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这就是这所学院著名的现场教学。

  这天的讲解内容是彭德怀的胸襟。

  “过去党性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灌输感比较强,单调而呆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主任谭旭孙教授说,改进教学方法是党性教育的关键。

  以茨坪为中心,方圆数公里之内分布着十余处在中共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遗址,而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网络,除了井冈山核心区域,还辐射江西、湖南、福建、湖北等地,共约110余处。

  “现场教学点开始是一点一主题,逐渐发展到一点多主题。”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史教研中心主任陈胜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比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近5万名红军烈士,对军队学员可以讲其中的黄埔毕业生,对高校班可以讲其中的知识分子和留学生,因为这里的烈士背景丰富。”

  这种对历史遗址内涵的丰富,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立院以来的第一要务。“在学院初创期,主要是围绕毛泽东做文章。”陈胜华说。

  比如,黄洋界是“激情的毛泽东”;诞生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的八角楼,是“理性的毛泽东”;曾是朱毛旧居的大井,是“学习的毛泽东”。

  所有这些勾画,都与现实的教育需求相契合。如十八大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因民众支援配合而以弱胜强的黄洋界保卫战就被凸显出来。

  价值传承需要仪式感

  在作为红色旅游胜地的井冈山,每一处现场教学点,学员们常常与游客共处。

  “讲解内容不同,就是教育和旅游的最大区别。”陈胜华说。

  他举出黄洋界保卫战的例子,“1928年8月30日,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打退了国民党4个正规团的进攻。这样说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准确的。”

  他告诉本刊记者,作为党性教育,一定要有一句话:在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下,而且还需要有“对根源的深入分析”。

  对于党史内涵的不断挖掘,最终开发为一个课程: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如何争取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一定要有这种思想性。”陈胜华说。

  除了对历史遗址主题的深刻挖掘,井冈山红色资源的核心仍是历史遗址本身。如仅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小井烈士墓,埋葬着100多位在1928年被集中杀害的红军伤病员。建于1969年的纪念碑和墓地朴素得甚至有些斑驳,毛泽东所题的“死难烈士万岁”也远不如全国各地的类似题词那样光彩灼灼。

  学员们伴着《思念曲》,依次将小小的白纸花插在薄草覆盖的坟头。这仪式虽然简朴,但仍令人震撼。而那悄然捶打人心的曲子,是从授课老师随身携带的小扩音器里传出来的。

  “仪式有多重功能,管理、教育等等,这非常重要。”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柯华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科学通常是冷冰冰的,而人的心灵是丰富、复杂的。比如敬畏,过去传统文化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现在一个干部怎么建立敬畏?这个链条缺失了我们该怎么办?”

  当然,现场教学的氛围构筑远非易事。

  “我们发现,现场教学的效果从15分钟后开始递减,因为注意力转移了。”柯华说,大学里的教授即便口音很重,在45分钟的课堂上仍有足够的时间挽回,让学生慢慢调整、接受。

  “但现场不行,就像相声或小品,3分钟过去了包袱还没出来、没抓住人,肯定就完了。”他说。

  现场教学的极致,就是体验式教学——在著名的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上,学员身穿红军制服,用两个多小时走完长3.1公里、垂直落差600米的山路。

  作为这门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陈胜华介绍说,对挑粮小道的设计还包括:每三五百米设一个休整点,行程过大半后会有一个带棚子的较大的休整点;学员会得到一根竹棍作为拐杖;年纪略大的学员会被明确告知量力而行。

  环节设计与内涵挖掘不断改善,终于使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成为全国性的干部教育品牌。

  “开始有学员质疑穿红军服,觉得是不是太娱乐化。但是党性教育必须营造出情境和氛围,价值的传承需要载体。”柯华说,“必须设计一套规范的、有仪式感的东西作为载体,需要传承的东西才不会变成空的。”

  共产党人的人性

  另一个曾被质疑的历史情节,是在小井红军医院里关于医院党总支书记、后来曾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的案例教学。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曾志,三次结婚,前两位伴侣均殉难于革命。她曾将3个小孩忍痛送人。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这是一个革命者牺牲一切的经典故事。但课程刚出现时,有学员提出,“革命战争年代这是可以理解的,现在还这样讲,是不是有人会说共产党人没有人性?”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办公室副主任肖小明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她为什么这么做”,“后来我们找到了依据”。

  曾志本人在回忆录中曾如此表述:每一次把小孩送给别人,就是从自己身上挖走一块肉。

  “这就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依恋。而且她临终时把几个孩子找到床前说,战争时代环境恶劣,每天都是生死一线,如果你们一直跟着我不可能活到今天,因为我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肖小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过去讲完送小孩这个过程之后,没有解释,学员就不好理解。”他说。

  关键是要朴实、合乎人情

  2012年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推出了新的品牌课程:访谈式教学。把过去革命后代的座谈,改造为类似“艺术人生”的主持人——嘉宾对话。

  目前参与这一课程的4位受访者,是袁文才、王佐、曾志和甘祖昌的后人。作为主持人的教师语调舒缓。

  “主持人可以把嘉宾所讲的琐事概括、总结,也可以把细节放大,驾驭现场,引导学员聚焦主题。”肖小明解释说。

  选择袁、王后人,因为这是党史中“敏感”而又绕不开的一段。“提到井冈山就不能不提到袁、王,这回应了学员的需求。”他告诉本刊记者。

  还有一些关键因素:嘉宾是否能持续参与授课,表达能力如何。

  最终,作为干部教育的特色内容,追溯袁、王往事,需要回答更为宏大的问题。

  “要让学员看到,党的早期错误代价是沉重的。”肖小明说。

  在访谈式教学现场,有学员向袁、王后人提问:这么多革命将领从井冈山走出去,和他们的后代相比你们的境遇有很大差距,觉得合理吗?

  身为普通干部、中学教师的袁、王后人回答:与数万长眠在井冈山、没有留下姓名后代的烈士相比,自己有几十个人的大家庭是知足、幸运的。

  “备课时对学员的问题都做了准备,想到会有挑战式的提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问题超出我们的备课范畴。”肖小明说,关键在于嘉宾的回答“要朴实,要合乎人情,都是真情实感”。

  无论宣讲经验还是直面错误,“我们首先要让学员明白井冈山的历史是什么,历史里的每个人为什么这么做,中国革命为什么会从井冈山走向胜利;第二就是让学员感动;第三是让学员铭记于心。”肖小明说。

  这些“回到出发点”的咀嚼,对于理想、信念的再加固,还仍在尝试通过细节的精致化而不断强化。

  今天,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正迎来越来越多的新拜访者——很多地方都希望在本地打造依托红色资源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

  在有关袁、王历史的电视片头中,肖小明他们引用了鲁迅那段著名的话:“历史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从来没有一门科学像历史学那样,几乎凝聚了人类所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其中饱含着兴盛与衰亡,成功与失败,胜利与挫折,经验与教训。”片头的解说,更像是培训者们对于井冈山式干部教育的心得。

把人性的和超越人性的都讲给干部听

——专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梅黎明

  创立10年之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目前的“一号工程”是被称为“三个一千万字”的庞大史料收集计划:一千万字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料汇集与研究”;一千万字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主要革命根据地史料集成与研究”;一千万字的《红色中华报》的整理出版。

  为了完成这个计划,全院教职人员——包括常务副院长梅黎明都在寒暑假外出调研,搜寻史料,采集口述史。目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图书馆收存已经收集到约2600个县级行政区的县市区志,占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的90%以上。

  这所以党史军史和红色遗迹为核心资源的干部学院,期望通过更为扎实丰富的基础工作,构筑起更为真实、完整的历史图景,从而让中国数万名上至省部级、下至科级的干部在此加固理想信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有一次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教育”,他还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这些执政党最高领导人对于革命圣地现实意义的描述,为依托红色历史资源的国家级干部学院增强了使命感。

  而在梅黎明的思考中,“一栋房屋、一所建筑”的恢复,显然还不足以应对多元化冲击以及执政党所遭遇的其他现实挑战。这正是“三个一千万字”的由来。

  同时,让干部们走出教室的新型教育培训方式正在中国快速蔓延。从临沂、大别山到兰考、红旗渠、大庆,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纷纷生长。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梅黎明强调,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要起到桥梁作用——嫁接历史与现实,且必须用长久的、不间断的教育“触动灵魂”。

  在历史中对自己的坐标再定位

  《瞭望东方周刊》:建院10年后,你如何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等三大干部学院培训模式在整个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的特殊之处?

  梅黎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工作,这种工作实际上就是要加强统一思想,用共产党鲜活的史实去激励干部。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讲的,从哪里来的问题。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原点和家园,干部们到这里来,就是要找寻自己的根。

  我们不只展示一栋房子、讲一段历史、看几本书,而是塑造一个历史现场,把80多年前那些鲜活生命为理想抛弃一切、艰难奋斗的地方恢复出来。

  我们正在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把快要被忘却的、沉睡的历史,一页一页、一个一个人地找回来,从而和现实对接,比如干部的思想问题、作风问题、纪律问题等等,最后通过鲜活的事例讲给干部听。

  这样,无论我们走了多远还能回到初衷。

  在井冈山学习,就是在历史中对自己的坐标再定位,改造主观世界,然后去分析、解决客观世界存在的问题。

  结束培训后回到客观世界、回到工作岗位,肯定不是风平浪静的,一定会有各种问题、各种利益纠缠。对照历史,就知道这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去做,像历史人物一样守好底线。一个干部这样做,100个干部,成千上万的干部都这样做,可以带动多少人?

  《瞭望东方周刊》:像井冈山这样被称为“革命圣地”的地方,其历史研究及史料积累还不足以支撑目前的教育培训吗?

  梅黎明:我们要用史料来联系、解决现在的实际问题,即问题导向——针对目前干部的一些问题来组织历史资料。这也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存在的重要意义。

  比如党员干部中不守纪律、不讲规矩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找出党史上讲规矩、讲纪律的故事。红军在进入井冈山时,有人拿了老乡地里一个红薯,毛泽东就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前身。有了这个,红军才能在井冈山立足。这就是守纪律、讲规矩的作用。

  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些史实使干部找到相信党的依据,包括实践依据和历史依据。它就是一种时代的诉说,必须不断挖掘和补充。

  尤其是面对一些人对共产党的污名化,史料搜集工作就更显重要。瞿秋白唱着《国际歌》赴刑场,有人怀疑是假的,但我们就在征集来的当时国民党的报刊资料里看到了有关这个细节的报道。

  目前世情、国情、党情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果不了解历史,就难以理解共产党的传统与信仰。我们也可以看到,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国史工作。

  传统文化和党的历史一定可以打通

  《瞭望东方周刊》:一次10天、20天的教育培训,到底会对干部有多大影响?也曾发生过一些干部一边接受教育、一边腐败的情况。

  梅黎明:对于“两面人”的问题,我们的老师也很困惑。有些人培训时很诚恳,回去台上一套、背后一套。我认为这不仅是素质和修养的问题,而是骨子里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这要靠我们党的纪律和组织不断给他戴紧箍咒、拧螺丝,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调整、纠正。

  其实,让一个人激动一阵子也不是坏事。我们希望触动灵魂,但教育不能太功利,毕竟对一个干部的教育是长期的。

  现在连80后都当县委书记了,由于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以及工作、学习的压力,这些年轻干部接触党的历史要比过去的干部少。

  教育培训一定要是长期的,也应该是刚性的、强制性的,是不可以宽容的,不能可有可无。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干部教育培训的趋势?

  梅黎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符合中国实际的思想和理论,它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基因在。所以我们不能回避、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单独讲共产主义。

  应该说,共产党人的行为或品行,是党章、党规所规定的,但骨子里也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基因。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党的历史文化打通,也一定可以打通。

  比如党章规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它就是我们民族一种忠贞文化的体现。

  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要做这么多细节的工作,就是要恢复历史的真实性。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生活的细节是怎么样的?那时当共产党也过着一种真实的生活,要看书,要生孩子,要寄钱给家里。

  现在要向我们的干部讲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那个时候共产党人也有情有义,但是他们把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处,在欲望和责任之间选择了责任。我们要把这些人性的东西,以及超越人性的东西,都讲给现在的干部听。

  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有明确边界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很多地方也在模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挖掘本地的红色资源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这是否会对中井院这类国家级干部培训机构构成挑战?

  梅黎明:井冈山及其周边的红色资源是我们的核心要素,但是要做到教育培训就要有一套很完整的教学体系,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始终按照开门开放办学要求,根据不同班次、不同培训种类、不同的教育培训形式去设计,要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教育培训模式。

  我去过几所地方干部学院,它们才办了两三年,都做得很好,比较完善。但是我想,它们要产生更大的发散作用、影响整个社会,还要做一些工作,要有一个过程。

  除了针对干部党员,党史、党性教育还要更好地走向社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模式。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也有一些声音质疑这种立足红色资源的教育培训方式和红色旅游很相似,二者之间有明确的边界吗?

  梅黎明:培训是一种正规的教学,有模式、有规定、有要求、有办学宗旨,不是去观光。建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时候就确定了一些原则,比如讲解员要相对规范,他们每年都要搞两三次培训。讲解员要讲真实的井冈山历史,不能随意讲党史。我以为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可以有相通之处,但也要有边界,今天还要不断完善一些制度和规定。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3日 20:30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