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思客】回思2015:碰撞与蜕变的中国文化圈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这一年,余秀华、复旦门、贾玲道歉等事件热极一时;这一年,视频内容在文娱消费领域变得更为重要,但同时,在狭义的文化领域内,纸媒进一步萎缩,阅读行为日益碎片化,纯粹的精神产品被冷落,严肃庄重的文化行为被互联网思维消解。

  影与视、诗与文、争与闹……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中,文化界有哪十大热点呢?

  1《大圣归来》制造自来水,国产片初赢国人心

  中国影迷:国产电影人请好好干,你有诚意我们就买单。

  12月3日,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00亿。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累计票房达到了54.9亿,成为华语影史首个突破单月50亿的月份,其中《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三部现象级国产大片,贡献了61.4%的票房,成为民众热议话题,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某电影打破票房纪录”的消息刷屏。整年中,还有《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等多部值得一提的电影抢镜。 

  不仅票房叫座,口碑也在变好。其中《大圣归来》的票房构成中,还出现了一种叫做“自来水”的群体,就是自发地在各种社交网络平台为该电影做宣传、打高分的影迷。用时光网副总编徐元的话来说,“归来的不止是大圣,还有对国货的信心”。

  这一年,官方三度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电影是诸多娱乐产品中,产业化速度最快的一个。政府鼓励发展电影产业的态度足见鲜明:市场层面,院线建设、银幕数量、资本参与、电商助推,使得电影市场得以以膨胀式速度发展,票房数字的飙升,是市场堆积效应的结果;文化层面,电影作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线下社交载体,已经渗透进大众的生活方式,同时,观众期望从优质国产片当中寻求文化自豪感,这是促使国产片在票房数字上不断战胜进口片的重要因素。

  但在票房火热的同时,国产电影多是合家欢、小妞电影,其承载的深度还比较缺失。虽然这一年让人惊喜的影片在增多,但其他的作品的水平依然没有整体抬升。

  2网剧、真人秀大热,视频元年触动影像内容大整合

  9月19日,《琅琊榜》播出,这部最初并不被看好的历史剧,实现了一次令人惊讶的“逆袭”,成为年度最受好评的电视剧之一,飘逸与沉稳良好结合,让正剧也可以如此好看。虽有历史背景,但《琅琊榜》实际上是在一个架空的空间里讲故事,这为创作者赢得了想象的自由度。在制作层面的用心,让《琅琊榜》通过精良品质征服了观众,在垃圾剧霸占荧屏的时候,《琅琊榜》是真正热爱电视剧行业的从业者们的一次有力发声。

  以《琅琊榜》为标志,传统电视剧与网剧、网络视频迎来了碰撞、融合的年代。《琅琊榜》改编自网络大IP,但成就于传统制作者之手,当互联网创意遭遇匠人之心,当优质作品实现多屏传播,一个影像内容大整合的时代已经到来。《无心法师》《暗黑者》等一批网剧,开始与传统电视剧争夺观众。《奇葩说》等网络综艺节目,也在悄然改变综艺生态。以内容为王的视频平台,在大手笔的合并、收购、投资之后,已经梳理出视频内容的未来发展之路,在更加公平、公正的平台之上,优秀从业人才的价值以及优秀作品的魅力,将会得到更好的体现。

  3IP之争,传统编剧集体抵抗资本碾压

  “IP”在2015年几乎成为传媒界的“显学”。11月17日,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某论坛上“给编剧指出一生路”的言论,激起千层浪,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诸多编剧对其发出了强烈的批评声音,这场被冠以“IP之争”的言论大战,其实并没有形成“大战”氛围,在这场资本代言人与编剧高手们的对决中,前者几乎处在被“围殴”的状态。

  互联网巨头参与电影业的心态迫切,争相挖人、投钱、占山头。挖人和投钱都好理解,而所谓的“占山头”,即是占领舆论高地,以资本的立场对国产电影的发展进行指点。但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所以互联网影业相关人士的观点,总会出现漏洞。早期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至今仍在弥漫。互联网企业做影视的诚意,仍然遭到外界的质疑。

  IP的源头,其实也是原创作品。所以“IP之争”,解释成新编剧群体(资本支持的写手队伍)与传统编剧之争也许更合适些。由于被资本控制的编剧队伍尚未成熟且缺乏发言权,所以,这场舆论风暴更像是传统编剧面对资本碾压的一次集体反抗。

  以IP之争为标志,视频内容的分化也迎来了巨变年代。一面是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渠道的视频内容,一面是以银幕、荧屏为主要传播渠道的内容作品,两者的博弈刚刚开始,孰胜孰败,最终仍然要比拼内容质量。

  4《三体》斩获雨果奖,但大刘并不是中国科幻的全部

  8月23日,科幻作家刘慈欣以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莫言获得诺奖之后,又一起影响巨大的中国作家获奖事件。在获奖效应的影响下,刘慈欣成为封面人物,频繁出席活动,他以一己之力带动了全民对科幻小说题材的关注。

  但刘慈欣获奖所引发的忧虑,比获奖本身更值得关注:科幻创作人才的缺失,科幻创作思维的局限性,在美国大片的覆盖之下,本土科幻片艰难生长……刘慈欣的过度明星化,在鼓励更多人加入科幻题材创作的同时,也对科幻创作多元化带来了一定障碍,同为科幻作家的韩松认为,“刘慈欣的破坏性则在于他用市场成功阻止了其他人去写不一样的科幻”。

  刘慈欣是中国科幻的代表,但不是中国科幻的全部。因为获奖而把刘慈欣当成科幻作品的未来主流方向有一定危险性,将会对中国科幻市场的丰富性造成影响。

  5余秀华和汪国真成热点,但诗歌仍然只是时代的一道甜点

  1月16日是诗人余秀华命运的分水岭,以这天为标志,余秀华开始了她的走红之路。4月26日,诗人汪国真去世,引发了一轮怀念潮。这一年里,两位诗人先后受到广泛关注,但去除舆论泡沫之后会发现,人们关注的只是人物与新闻,而不是诗歌本身。

  余秀华的走红背后拥有着复杂的文化心理。首先她满足了互联网时代公众对“草根逆袭”的期盼,身体的缺陷以及文字之美,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浪漫化的想象空间;其次,余秀华的代表作之一,暗合了社交网络弥漫的暧昧情绪,一个“睡”字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嘉年华。借由一首唯美、暧昧的诗歌来传递某种情绪,成为了点燃传播风暴的火种。

  而大众对待汪国真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流行诗歌的态度。在文化层面,诗歌永远只是一个配角。对于写诗的人,人们抱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于诗歌却始终持以某种莫名其妙的厌弃心态。写诗的人是怪物,看不懂的诗歌是垃圾,能看懂的诗歌更是垃圾,这就是近二十年来大众对于诗歌的普遍心态。

  余秀华被一次性消费之后,不可避免地坠入逐渐被遗忘的境地。而汪国真直到去世,才让他又一次拥有辉煌时期的名声。这其中略含讽刺意味——不管是汪国真还是余秀华的辉煌时代,诗歌都是一道甜点。

  6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但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难获掌声

  8月16日,四年评选一次的茅盾文学奖公布了第九届获奖名单,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五部长篇胜出。

  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首度选择在网上展示入选作品,公布评奖过程。到第九届的时候,无论是评奖规则、获奖作品,都体现了最大可能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但茅奖受到的依然是批评。

  茅奖评委可能会无语了,为什么做出如此努力仍得不到认同?这个疑问背后,其实是文学观念的巨变,文学由原来具有引领性的精神产品,变成了今天具有强烈消费性质的娱乐产品;另一方面,是受众群体已实现了更新换代。在碎片化的今天,人们的阅读趣味集中于百十字到几千字之间,长篇作品正在失去它们的读者。

  此外,茅奖获奖作品有新锐成分,但更多体现得还是保守的文学审美趣味,这也是大家不满意它的原因。

  7繁体字申遗,可行与否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9月8日,台湾设计团队在募资平台为中文字型“金萱体”募集资金,两天时间获得近2000万台币资金支持,台湾网友由此提议“繁体字申遗”,内地网友也对此给予了不同的舆论回应,一时间,繁体字是否应该申遗成为热门话题。

  2008年,就有台湾人士推动繁体字申遗,2009年两会期间,更有台湾代表上交提案,认为两岸应该联手为繁体字申遗。此番台湾网友再提繁体字申遗,可以视为这一种声音的延续。在内地,支持保护和恢复部分繁体字的声音也有不少,导演冯小刚就曾在微博上表示“親要相见,愛要有心”,也曾把这个观点形成提案在两会上提交。但就相关方面与专家的回应看,因为简体字使用已经立法,恢复部分繁体字的可能性不大,至于繁体字申遗,能否真正变成实际行动,也存在疑问。

  对于繁体字,人们确实有一种文化情怀在里面,但就实用性以及现实情况而言,恢复部分繁体字的确会有一个麻烦的过程,造就一笔不菲的社会成本。因为台湾不具备繁体字独立申遗的条件,所以最终推动繁体字申遗,还要更多考虑内地的愿望是否强烈。无论怎样,繁体字申遗是一件好事,但操作价值和操作可能性,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8北大清华“抢状元”,大学用面子搏政绩

  6月28日,一场粗鄙的骂战发生于微博上,对骂双方是北大、清华的四川招生组,他们相互指责对方使用不当方式抢夺高考状元,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全民围观。

  优秀学生谁都喜欢,国外名校也会用奖学金、工作推荐信等“诱惑”考生。但“抢亦有道”,在社交媒体上,用互相揭短、近乎骂街的方式,把“生源战争”的不堪一面呈现出来,对名校形象造成不小负面影响。从什么时候开始,北大、清华的“面子”,不是靠优质教学质量,而是要靠高分学生来挣得了?

  名校竞争,把光辉校史、名师、知名校友拿出来说事都可理解,也正是这些事实,才让名校校徽熠熠生辉。高分学生固然有可能为学校增光,但那毕竟也是“未来时”。对待高考状元,名校不妨淡定些。

  争抢高分学生,潜在动力是博取“政绩”的心理在作祟,把录取高考状元当成了政绩工程来完成。名校如此,各级学校乃至社会普遍心理中的“状元崇拜”一直存在就不那么奇怪了。

  9复旦抄袭门,消散的不单是大学的耻感

  5月27日,上海复旦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日,学校发布的2015年新版官方宣传片《ToMyLight》,被网友指认抄袭了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Explorer》,次日晚校方回应“接受批评,诚恳道歉”。

  校庆LOGO涉嫌抄袭,更换后的新版宣传片又涉嫌抄袭,“复旦三连抄”令人大跌眼镜。宣传片是门面,连门面都守不住,若是真秉承了校训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的“博学”二字,创作一个宣传片也不至于四处“借鉴”。“抄袭门”是一面镜子,刚好照出了“大学精神”的孱弱。且不说大学本该是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的乐园,至少应该先守住活力与生机;而抄袭与山寨,则意味着一种自我放弃。应试教育和大学管理的官僚化,学生在不断适应不合理规则过程里所养成的功利心理与奴隶人格,是抄袭行为的诞生土壤。

  不是每一所大学都存在这等“规格”的抄袭,但每一所大学,都难逃脱笼罩在其头上的僵化魔咒。复旦抄袭门所带来的警醒意义是巨大的,耻感的消失,让大学变得更像个小社会,这样的小社会中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比抄袭更沉重的问题。

  10贾玲道歉,传统与互联网文化隔膜巨大

  7月18日,贾玲发表名为《辜负大家,对不起!》的长微博,回应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刊发的公开信,为自己在节目中所塑造的花木兰形象道歉,表示“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

  除非有特别敏感的神经,否则很难从《木兰从军》中看出所谓“技艺低劣,内容庸俗”。这正是当下舆论针对文娱作品经常出现的极端反应,一个极端是喜爱至极、认为轻松娱乐,另一个极端则是愤怒至极、认为作品在侮辱观众。想要找到这种审美分裂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时代变了,有人是与时代同步的,有人则仍然站在过去的时间里用古老的眼光看世界。

  针对贾玲的支持与批评,是两种文化意识的较力,是两种思想的对抗,是两个群体的隔阂。最终贾玲的道歉,是传统思想对互联网娱乐思维的一次倒逼,从结果来看,传统思想仍有巨大的思维惯式优势,尤其因为其中包含的道德权威令人惧怕。而对于漩涡一样具有强大吸入性的互联网娱乐来说,要求贾玲道歉,不过是又增加了一轮新的网络狂欢,各种“道歉体”此起彼伏,用以前我们常见的方式,把来自正统层面的声音压力化解于无形。

  往远了看,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如果可以做到互鉴互利,则是未来文化生态的一种理想方式。但就这次贾玲事件来看,想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耐心、更多的宽容。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1日 18:11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