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国医课堂】揭秘藏医食疗秘诀:饮食合理有道 便可远离医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藏医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藏族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中医及印度医学理论而形成的。在藏医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识渊博、手到病除的藏医大师,其中就包括国医大师强巴赤列。强巴赤列是现代藏医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前辈们的诊疗经验,还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保健思路。

  强巴赤列根据藏最重要的著作《四部医典》所述,将藏医的治疗方法分为饮食、起居、药物、外治四种类型,指出饮食是最好的疗法,只有当饮食疗法失效之后,才去寻找其他的疗法,如药物疗法。强巴赤列在临床与研究过程中总结了许多藏医饮食保健的经验,我们在这里介绍给大家。

  在藏医学中,食物可分为谷物、肉类、绿叶蔬菜、优质和液态饮品等几类。谷物类又分成芒类和荚类。前者指粮食类作物,而后者指豆类。芒类包括稻米、小米、荞麦、大麦、小麦、青稞等。骨折患者应多吃小米,但过量食用小米有使体内炎症家中的趋势。荚类即豆类(包括芝麻类食物等),性质基础上轻而甘、凉,活血化瘀,也可用于治疗腹泻。

  肉类是藏族人民常吃的食物,所以对肉食的分类很细,共8类。如穴居、水局、家畜等。藏医认为所有肉类都属味甘、性凉、轻而粗,但平原所产动物的肉则性温而重。一般性凉轻粗的肉类用于治疗培根发热病,而性温重的肉类则用于治疗胃痛、背痛,疗效较好。值得注意的是,死动物的肉均有毒性,不能食用。

  在藏医中,对蔬菜类食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其生长的地区。如生长在干燥地区则性温而轻,可用于治疗肾病及风湿病;生长在潮湿地区则性凉而重,可治疗发热性疾病。油脂类食物的性质属凉、重,其味甘,对身体具有滋补作用,对于体弱的老年人、妇女更有好处,可以多食。酥油是藏民日常不可缺少的食物,藏医认为它性凉,可以使人气色好、精力充沛,但年久的酥油则会使人健忘、体力衰减,所以建议不要食用。

  在液态饮品中,藏医最为重视奶类和水的治疗作用。牛奶味甘,可使人面色红润、皮肤有光泽,但其药性凉而重,对人体不利。鲜牛奶可用于治疗肺结核、眩晕、咳嗽、口渴、饥饿、尿频等症。山羊奶药性轻,用于治疗呼吸困难、腹泻及因发热而迫血妄行等出血性疾病。生奶药性重而凉,即挤出的乳有如甘露,营养价值极高,不过并不容易消化。

  关于水的治疗作用,藏医认为,雨水、雪水、河水、泉水、井水、海水等均能供治疗之用,其中以雨水质量最好,其次是雪水,依次越来越差。凉水可用于治疗酒精中毒、昏迷、恶心、头晕等症。沸水晾凉之后,对赤巴病有效。藏医认为,酒精可以助消化,有助于消化之火,其药性甘、酸、辛,对失眠症有效。适量的饮酒对体瘦的人有一定益处,陈酒对隆病、培根病有益。但是,饮酒不能过量,否则等于自饮毒药。另外,藏医也讲究食物相克,认为有很多食物不能同吃,如牛乳与核桃、杏仁,芥子油与蘑菇等,如果放在一起共食,就会中毒。

  和中医一样,藏医也经常用药膳来祛病强身,这里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种藏医常用的滋补药膳。这些药膳的主要材料均为藏区特产,身体较虚弱且有条件的朋友不妨一试。

  【材料】冬虫夏草15根,鸡胸肉200克,鸡蛋1个,豆粉9克,生姜5克,胡椒10克,葱5克,水搅豆粉10克,盐3克,酥油300克。

  【制法】先把虫草蒸熟。鸡胸肉切成块状,鸡肉表面涂上搅拌好的蛋清豆粉,然后在熔化成液体的酥油中炸熟。再用微火化好酥油后加上盐、生姜、胡椒、葱、炸鸡块、蒸虫草、水搅豆粉,煨上片刻即可食用。

  【材料】藏红花少许,羊排骨1千克,盐8克,水搅豆粉10克,生姜5克,酥油适量。

  【制法】先把少量藏红花放入冷水中浸泡。羊排骨切成块状,在化好的酥油中烧好,放入盐、生姜、水,快要烧熟的时候加上事先浸泡好的藏红花和水搅豆粉,再用中火烧至出沸泡即可。

  【材料】鸡蛋14个,煮熟的人参果10克,盐3克,酥油50克,水搅豆粉10克。

  【制法】洗好的人参果在水中煮熟。鸡蛋的蛋清和蛋黄分开,加入盐和水搅豆粉后放在蒸笼中蒸熟。蒸熟的蛋清、蛋黄切成块状,摆在菜碟中,上面插好人参果。菜锅中再放少许酥油,在微火中化成液体后加上少量的水搅豆粉,煮至出现沸泡后,将汁分别浇在菜碟中的蛋清、蛋黄上,就大功告成了。注意火不宜过旺。

  小贴士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 (气)、“赤巴” (火)、“培根” (土和水)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 “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节体温气色,主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30日 18:06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