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管汉邦:血战耙齿凌和高邮

江苏省南通市委组织部 南通市委老干部局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管汉邦,于1944年参加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参谋处文书、书记、参谋等职,曾参加过耙齿凌、泾湖等战斗,1945年12月攻打高邮、陇海线等日本残军。获新四军三次嘉奖。

  耙齿凌遭遇战:载入抗战史册的歼灭战

  如东县的景安乡,在抗战时期叫耙齿凌。1944年6月22日,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在这里遭遇下乡扫荡的日伪军,歼灭一个中队的日军和一个营的伪军。耙齿凌之战,在粉碎鬼子1944年夏季“清乡扫荡”计划中,起着决定意义。

  1944年6月,苏中军区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清乡”军事行动。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接到指令,从兴化曹甸长途奔袭,准备前往如东南坎消灭下乡扫荡的日伪军。22日上午,部队到达耙齿凌,忽然碰到一大批敌军,足足有四百多人,他们正在追击我抗日地方武装和群众。当时,我军先头部队已经跑到前头去了,但是团长彭德清认为,机会难得,不能让鬼子逃回去。他当即下令出击。

  “先头部队三营已经跑过头了,回过头来已经来不及了,团部上去了。团长就叫团直属部队统统上去,三挺机枪一架,教导队也上去了。”管汉邦回忆说。

  当时团部机关旁边只剩下管汉邦所在的三排,其中一个班还跟着教导队上去了。也就是说,只有两个班来保护团部。管汉邦他们也做好了冲锋的准备。

  “那时刺刀都上好了,手雷的盖子都掀开了,如果鬼子冲到团部,我们就上去了。”管汉邦说。

  随时准备冲锋,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对管汉邦来说,这也是个考验。1944年,他只有16岁,是七团最小的兵,而当时才入伍两个月,就碰上了这么大规模的一次战斗。管汉邦说,因为战斗非常激烈,他一直盯着前头,反而忘记了紧张。旁边的老兵也蛮照顾的,还抽空跟他说说战斗经验。“老兵放哨的时候,子弹噼啪噼啪来了,当时我没得经验,老兵有经验,他说子弹高了,意思是你不要怕。”谈起当时的场面,管汉邦笑了。

  七团的教导队是培训全团的骨干,战斗力特别强,没有多少时候,就把敌人杀得掉头就跑。而就在这个时候,七团的三个营已经全部到达预定位置,把敌人包围了起来。最终,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击毙和俘虏日伪军500多人。其中,打死包括加藤中队长在内的日军近200人,伪军160多人,活捉日军14人。

  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是个王牌部队,解放区群众习惯称作“老七团”,在抗日战争中,七团对日作战120多次,一共消灭鬼子1190多人,伪军8000人。管汉邦说:“敌人闻风丧胆,晓得七团厉害。有句话说的,老七团打鬼子就像吃米饭,打伪军就像喝米汤。”

  因为七团遭遇了扫荡的鬼子主力,攻打南坎的任务交给了苏中独立四团。而七团在耙齿凌战斗结束以后,迅速进驻掘港一带,准备拦截增援南坎的日军。正因为老七团威名远扬,掘港的鬼子根本不敢出据点一步。管汉邦说:“之前,栟茶的鬼子让我们消灭了大部分,南坎拿下了,掘港的鬼子不敢出来了,敌人的扫荡计划就完了。”

  老七团获得了大胜,但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一共有干部战士80多人在战斗中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管汉邦所在三排的副排长,当时他带队跟着教导队冲到了最前面。另外,七团三营的副营长吴景安,在掩护战友时壮烈牺牲。耙齿凌在解放后改成现在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抗日英雄。 

  耙齿凌遭遇战是载入抗战史册的一次著名的歼灭战,当时,延安党中央《解放日报》曾详细报道。

  高邮战役: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高邮战役是新四军对日本侵略者的最后一战,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此役创造了在一个县城歼敌最多的纪录——全歼日军1100余人,伪军4000多人,缴获各种火炮80余门,枪6000多支。高邮战役的胜利,拔除了残存在华中解放区的日伪重要据点,沉重打击了日蒋合流进犯华中解放区的阴谋,保卫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极大地鼓舞了苏中解放区的广大军民的士气。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数月,高邮、泰州、江都等苏中城镇仍为日伪军所驻守。根据蒋介石给冈村宁次的命令,高邮日军拒绝向新四军缴械投降,等待国民党第25军前来接收。

  1945年11月下旬,刚刚在新四军第1师的基础上整编就绪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夺取高邮。按照战略部署,战役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收复邵伯,肃清高邮外围据点,围困高邮城;第二个阶段,总攻高邮城,全歼守敌。管汉邦所在部队攻打高邮城。

  管汉邦说:接到命令后,我们战斗情绪异常高涨,战士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担任主攻高邮任务的第8纵队在司令员陶勇率领下,迅速从淮安南下,进到高邮以东三垛镇一带休整。

  12月19日傍晚,攻城部队悄悄进入指定地点。7点整,粟裕下达了攻击命令,第7、第8纵队及苏中军区参战部队共15个团在南北80里、东西40里的战场上,同时向高邮城外围据点展开了猛烈的攻击。粟裕亲自部署指挥战斗,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法,集中火力、兵力从东、西、西北3个方向分3路同时进攻,诱使日军向南突围进行围歼。到20日中午,高邮城外围据点除东门宝塔外,均被第8纵队扫除。日伪军龟缩城里负隅顽抗,城楼上的警戒大部分换上了日军士兵,并不断加固城防工事。

  军区敌工部的干部和十几位日本“反战同盟”、朝鲜“独立同盟”的盟员,运用大喇叭,用日语对守城的日军开展喊话活动,劝其投降:“喂,日本士兵们,你们被包围了,跑不掉啦!”“哈,用不着跑嘛!”敌人仍在叫嚣。“天皇都投降了,你们还为谁流血卖命?”“啊?!天皇投降?没有的事。”

  由于日军内部严密封锁消息,不让士兵知道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真相,所以士兵的“武士道”精神还在发挥作用。最初,城内的日军对日本反战同盟盟员山本一山等人的喊话完全听不进去,喇叭一响就招来一阵机枪扫射和炮弹袭击,还夹杂着日军的野蛮叫骂。日军反战同盟的盟员还写了劝降信,派人送进城里给他们所熟悉的日军官兵。渐渐地枪声停了,骂声也消失了。接着,新四军又播放起了《思乡曲》《支那之夜》等日本歌曲,这一招可真灵,当悠扬的歌声在夜空中飘荡,霎时,城内静下来了,变得死一般的沉寂,日军官兵在入神地听着。第64团还制作了许多大标语,趁黑夜挂在离城内敌人较近又较高的民房屋顶上。第2天一早,城墙上的日军就看到了醒目的大标语:“你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等待着你们!”“放下武器,保证生命安全!”“天寒地冻破衣裳,你为谁人守城墙;不如出得城头来,弃暗投明求解放。”

  12月25日晚,第8纵队攻城突击队趁漆黑的雨夜,在强大炮火支援下从西北、东、南3个方向攻城。6点整,3颗绿色信号弹划破了雨中的天空,集中在南门外的第68团的20个司号员同时吹起了嘹亮的总攻军号。第8纵队的第64、66、68共3个团,出其不意地从城北、城东、城南3个方向向高邮城发起猛烈攻击。68团采用“单刀直入”的战术,派1营从正面攻击,3营从左侧沿运河大堤突袭,2营从右侧的东门宝塔附近向西冲击,拦断圩外的日伪军。为扫清城外奶奶殿之敌,2排排长顾培生率队绕道东北方向,从奶奶殿背后发起攻击,不幸光荣牺牲。经过一夜激战,迫使圩内的日伪军纷纷退缩到城墙角下的一幢房子里。然后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消灭了南门外的顽抗之敌,并俘虏了200多名日伪军。

  与此同时,从西门攻城的第64团的战士们利用雨夜,隐蔽接近到城墙下,眼看就要爬到墙头,敌人突然开枪扫射。幸而战士们动作更快,人未上墙,手榴弹已扔上了城头。由于后续战斗人员一时没跟上,突击班与敌军之间一场白刃战随即展开。很快,后续部队登上了城墙,猛烈的火力压向敌人,使得敌人难以招架。霎时,排炮轰鸣,枪声大作,喊杀声四起,军区炮兵团准确的炮火迅速摧毁了东、南、北3个城门的大碉堡和城头上的主要工事。攻城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以“土坦克”(将湿透的棉被包裹在大方桌周围,人顶着桌子前进)作掩护,越过开阔地,强渡护城河,用事先准备好的上百架云梯攀登城墙,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踏着竹梯,迅速跃上城头,与守城墙的日伪军展开了激烈争夺战,击退日伪军多次反扑,扩大了突破口。敌人凭借城墙与碉堡向攻城部队射击,从城墙上掷榴弹、刺长矛、撒石灰粉、抛大石块,但突击队员跌下一个又上去一个。经过30分钟的激烈战斗,第68团1营首先突破南门。在1营突击队员遭受火力封锁,前进受阻时,1连战士戴文祥迂回到敌人堡垒侧后,利用死角连续打下7个地堡。与此同时,3营突击队攻上了南门东段城墙,在1营、3营的夹击下,敌人的地堡群被扫除一空,攻城部队很快攻进城内。经过7小时激战,率先消灭了伪军。至20日中午,第66团、64团迅速扫清了高邮东北外围诸据点直逼北门,第68团也插入南门外,当天攻克了城南最后一个据点——车罗镇。3个团并肩苦战,构成了对高邮城的严密包围。截止21日,第8纵队3个主力团已兵临高邮城下,高邮城内所有敌兵全部被团团包围,皆成了笼中鸟、瓮中鳖。只有放下手中武器,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在攻城部队猛烈地攻击下,敌人丧失了抵抗勇气。随着防线被一道道突破,他们不得不收缩兵力,把部队从城的西半部收缩到东半部,即被日军称之为“洪部”的司令部所在地。该司令部设在一个公园里,周围碉堡林立,攻城部队每向前跨一步都要付出重大牺牲。

  这时,第66团、高邮独立团和第70团也从东门攻进城里,并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日军“洪部”,日军司令部已陷在新四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经过一阵激烈巷战,枪声渐渐停止,敌据点里“叽叽哇哇”吵了一阵后,从碉堡里伸出一面小白旗,枪支也扔了出来,日本“武士”们投降了。此时天刚放亮,攻城部队已控制了全城。同时,击退了由扬州北援的国民党军队。

  1945年12月26日凌晨1点多钟,沦陷了6年之久的高邮城宣告解放。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8日 16:3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刘昱焓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