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姜祝三:抗日烽火中的青春进行曲

江苏省南通市委组织部 南通市委老干部局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姜祝三,1924年11月15日生,1943年参加工作,1945年1月任蒲西区委书记、区委政委,带领区队民兵发动群众反扫荡、反清乡,和日伪作斗争。曾任南通地委副书记、地区行署专员,南通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8岁在“小抗大”入党

  1942年,如西县抗日民主政府兴办了两所中学。一所位于龙游河西宝庆寺,名“滨江中学”;另一所位于龙游河东花园头,名“东南中学”。

  如西县龙游河河东地区紧靠日伪占据的通如公路干线,是如西县抗日斗争的前沿阵地,也是敌我争夺激烈的拉锯地区。我党和抗日民主政府在这一战略要地发展教育事业,兴办学校,在学校中发展党组织,培养抗日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38年我从白蒲高小毕业后,上了平潮中学。1942年初,我从平潮中学转到抗日根据地花园头的东南中学读初二。东南中学初办时只有初一、初二两个班级,第二年学校迁至凤毛小学(四房庄南的沙家小庄),发展为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班级。当时,东南中学的校长是何景平,老师有林在吾(生活指导主任)、沙国华(教务主任)、陈子平、李露华、丁正伦等。

  学校设置的文化课使用的是抗战前的课本,增加了时事政治课。时事政治课上,老师结合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讲得生动活泼,同学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坚信抗日战争必胜、反法西斯战争必胜。当时,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林在吾老师的主持下很活跃,除时事政治课外,同学们学唱抗日歌曲,阅看进步书籍和文艺作品蔚然成风。学校还结合社会活动,对同学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1942年冬,学校在“三冬”运动(冬防、冬训、冬学)中,组织我们到村里办冬学,教农民群众识字学文化,宣传抗日道理。我们在参加这些活动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学校在花园头时,因为那里地主的房子多,可以借用,学生集体食宿。迁到凤毛小学后,教室在凤毛小学,学生则分散住在农民群众家里,饮食自炊。虽然条件差,生活艰苦,但师生们积极向上,以苦为乐。生活指导林在吾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生活,对学生关怀备至,常与学生谈心交流思想,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中,又与学生同甘共苦,亲密无间,因而深受学生们爱戴和敬仰。学生乐意与他接近,乐意接受他讲的抗日救国道理。

  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在学校里学唱的抗战歌曲《青春进行曲》:“我们的青春像烈火样的鲜红,燃烧在战斗中的原野。我们的意志像海燕样的英勇,飞跃在暴风雨的天空。原野里布满了荆棘,要我们燃烧得更鲜红。天空是布满了黑暗,要我们飞跃得更英勇。我们要在荆棘中闯出一条大路,我们要在黑暗中向着黎明猛冲!”

  东南中学既是一所文化教育的课堂,又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有“小抗大”之称。党派林在吾老师到学校里做政治思想工作,林老师于1942年下半年就开始在学校里发展党员。我被第一个发展入党,后又陆续发展曹宗汉、吴荫生等同学入党。1943年春,学校建立了党支部,林在吾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不久,党支部研究决定成立“青年解放分团”,安排阮武昌同学任团负责人。

  1943年5月,党组织将我从学校调出参加革命工作。从此,我离开学校,正式走上革命道路。东南中学党组织与老师培养教育我成长,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我常常深情地怀念母校,怀念师长。正是当时学校的教育让年少的我接触到了共产党、共产主义,启发了我的爱国、救国的激情,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老师“抗战必胜”、“反法西斯必胜”的鼓舞更是坚定了我以后在与敌人抗争的日子里奋战到底的决心。

包围据点震慑伪军

  我家住在白蒲镇西北下原镇的陈桥村,距离白蒲镇12里路。1937年下半年我去白蒲北校读五年级。那时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人们意识到了民族危亡,奋起抗日,热情高涨,我也深受感染。1937年春天,我就作为进步学生在陈桥小学参加过“抗日救国”的演说,那是我抗日行动的萌芽。

  1938年3月18日,日本鬼子从南通北上侵占白蒲、丁堰、如皋后,经常到白蒲、丁堰周围的乡村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无恶不作。那时的我时常听父母、邻居谈论到日本鬼子的恶行,年幼的我内心深处就产生了对日本鬼子强烈的憎恶之情。大人们讲述日本鬼子两次侵犯林梓西边的“薄刀地”,烧毁了“薄刀地”几个村庄,烧死打死老百姓8人,有个70多岁的吴老太被活活烧死。同年农历五月初一,日本鬼子到白蒲镇南边的朱家窑烧毁民房100多间,打死老百姓7人,包括一个小男孩。汉奸朱开冲(伪军团长)带领伪军下乡扫荡,先后烧毁民房1300多间,杀死抗日干部、群众73人。日本鬼子还窜到白蒲西边的李桥镇,烧毁了李桥小学的校舍和多家商店。日本鬼子还经常到白蒲周围的农村捉猪、拖牛、抢花姑娘。

  1943年8月,党组织安排我到如西县肖马乡做区委任宣传干部,做宣传工作、组织工作。1944年5月到蒲西区工作,任区委社会科长、区公所公安助理。1945年1月,蒲西区委书记陆骏调到部队工作,我接替他任蒲西区委书记。

  当时区委、区公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战争,当时参与抗日斗争的民间组织有很多,区有区游击队,乡有民兵组织,还有青抗会、妇抗会等。蒲西分队有三四十人(两个班),民兵组织每乡有一百多人。当时斗争激烈,日本鬼子占领了城镇,我们游击队、民兵控制乡村,即农村包围城市。日本鬼子下乡扫荡,我们打游击,保护群众转移。伪军下乡绑票抢粮,我们就迅速地予以打击。

  我们还发动骆尘乡民兵、老百姓、区游击队包围伪军据点,对伪军喊话宣传,威慑伪军。1945年,我带领区游击队作掩护,发动组织民兵群众2000多人,手拿铁叉、钉耙包围林梓北边的龚家码头伪军据点,声势浩大,炮楼被团团围住,我们的示威迫使据点里的伪军不再对骆尘乡一带农村绑票抢粮。我们对炮楼里的伪军进行宣传教育,警告伪军不许伤害群众,如果一意孤行,我们将严惩不贷。我们高喊:不许开枪,如果敢动武,我们将踏平据点。我们在气势上压倒了敌人,当时炮楼上的伪军有一个排,如果开枪,势必会有群众伤亡,但他们被我们的声势吓退,承诺不下来抢粮和绑票。

  我们的“反伪化”行动效果显著,对据点伪军起到了威慑作用。此后,伪军不敢下乡绑票、抢掠,更不敢向我中心根据地骚扰。这次行动,对人民群众起了动员作用,扩大了我们抗日根据地,我们同日伪军的斗争前沿逼近到据点附近。

多次火烧竹篱笆

  1943年初,日寇又调集大批日伪军,对启东、海门、南通、如皋(现如东)地区(即四分区)实施“清乡”。为了对“清乡”区构成大包围圈,日伪从天生港向北沿通扬运河经平潮、白蒲、林梓至丁堰,再从丁堰向东沿串场河经掘港、南坎抵黄海海岸,用毛竹构筑封锁篱笆,绵亘200余公里。

  蒲西区地处通扬运河西边,日本鬼子对四分区的清乡,沿通扬运河筑竹篱笆,从白蒲到丁堰一线的竹篱笆全在蒲西区境内。许多农户的家宅和耕地就此被硬性分隔,农民到篱笆另一侧耕地干活,必须通过日伪的哨所。当时正值麦收季节,若遇上日伪戒严,只能眼睁睁看着麦子烂在地里。人民的生命安全更是随时受到威胁。为了配合四分区人民的反“清乡”斗争,如西军民和时属如皋(如东)县的丁东区军民展开了大规模的火烧竹篱笆战斗。从5月4日至7日,我们的民兵、群众数万人配合主力部队多次分段将封锁篱笆拆毁焚烧,烈焰冲天,破竹之声数里可闻。

  此间,日伪多次组织修筑篱笆,但刚修筑完工,又一夜之间化为灰烬。1943年7月1日,四分区地委一声令下,4万多民兵和群众一起出动,在独立团、区武工队掩护下,在200多华里的封锁线上,锯倒电杆,收缴电线,挖毁公路,焚烧篱笆,到处火光冲天,日伪军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动,眼睁睁地看着经营了3个月的竹篱笆被一烧而光。期间,我带领蒲西区队、民兵、群众,多次烧毁、拆毁白蒲到丁堰一线的竹篱笆,支援了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

做好后勤配合作战

  在蒲西区,我有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为正规部队做后勤,支援正规军作战。在全区征公粮、收税,一直征收到敌伪据点附近,为正规部队的供给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1943年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扭转了局面,局势发生了变化,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反法西斯的热情。各个区组织反攻大队,积极地进行抗日反攻,1945年蒲西区组织反攻大队100多人,为主力部队做后勤工作。1945年8月,我们的主力部队攻打丁堰的敌伪据点时,我带着反攻大队100多人,担着军粮、抬着担架等前去做后勤工作。八月中旬,抗战胜利,丁堰、白蒲解放,我们兴高采烈带领区队进驻白蒲镇。

  70年前,我和蒲西区的干部、群众在一起,投身抗日战争,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深厚情谊。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依靠群众,深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斗争,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因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8日 16:4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刘昱焓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