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国学】《战国策》选文五篇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医扁鹊见秦武王

  扁鹊是传说中的名医,他精通医术,活人无数。山东微山两城山曾出土东汉时《扁鹊针灸行医图》的浮雕画像石,可见他的事迹流传久远,深入人心。 扁鹊本是春秋末年人,距离秦武王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本文所写的是一则寓言。

  文中写秦武王请扁鹊治病,却又听左右的话,干扰扁鹊的诊治,引起了扁鹊的愤慨。目的在于说明,办事不能在“与知之者谋之”的时候,又去让“不知者败之”,不然,只会把事情弄糟。以此治病会害死人,以此治国会导致亡国。做事让不懂行的人指手划足,必将出现险情。

  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②:“君与知之者谋之③,而与不知者败之④。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鹤: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问的名医。秦武王:秦惠王子,名荡。

  ②石:针石,治病的工具。

  ③知之者:指懂得医术的扁鹤。

  ④不知者:指泰王身边不懂医术的人。

  译文:

  医生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谈了自己的病情,扁鹤愿意给他治病。武王身边的人说:“大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治疗它未必能治好,将让听力受损,视力模糊。”武王告诉扁鹊,扁鹊生气地丢掉用来治病的针石,说:“您向懂得病情的人求教,而让不懂得病情的人从中破坏。要是秦国的政治也如此,那么您将会一下就亡国了。” (《秦策二》)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就看怎么对待。人和人相比,水平有高有低。就一个人来看,也有他的长处和短处。鲁仲连和孟尝君的谈话,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作了深刻的阐述。

  原文: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①:“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②,一军不能当③;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④,与农夫居垄亩之中⑤,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⑥。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⑦;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注释:

  ①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出谋划策,排难解纷,终身不肯出来做官。

  ②曹沫:一作曹刿,春秋时鲁国人,曾在一次盟会上逼齐桓公归还齐国所侵占的鲁国土地。

  ③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④铫耨:古代除草的两种农具。

  ⑤垄亩:田亩。垄,田中高赴。

  ⑥尧:传说中古代的圣君。

  ⑦不肖;没有才能。

  译文:

  孟尝君不喜欢他身边的一位侍从,打算赶走他。鲁仲连对孟尝君说:“猿猴离开树木到了水里,就比不上鱼鳖;经历险地和攀登峭壁,骏马就比不上狐狸。从前鲁将曹沫挥动三尺长剑,拿上农具,和农夫一起在田间耕种,他还不如农夫。因而对一个人来说,如果舍弃他的长处,使用他的短处,就是像尧那样的圣人也有不如人的地方啊。现在用人,如果他做不到,就说他没有本领;教他而他没有学会,就说他笨。认为是笨拙的就罢免他,认为是没有本领的就抛弃他。使人受到驱赶,不能很好相处而回头来伤害您、报复您,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孟尝君说:“对。”就不赶那个侍从了。(《齐策三》)

  江乙为魏使于楚

  本章主要说明应当倾听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人们在发表意见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往往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偏听偏信,常常会把事情弄糟。古语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江乙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

  原文:

  江乙为魏使于楚,谓楚王曰:“臣入竟①,闻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诚有之。”江乙曰:“然则白公之乱得无遂乎②?诚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③,贵甚矣而主断,左右皆曰‘无有’,如出一口矣。”

  注释:

  ①竟:通“境”。

  ②白公:春秋时人,楚平王的孙子。楚惠王时,曾在楚国作乱,杀令尹,劫持楚王,后被叶公子高所平。

  ③州侯:楚国得宠的大臣,州是他的封邑,地在今湖北洪湖东北。

  译文:

  江乙为魏国到楚国出使,对楚王说:“我进了楚国境内,听说楚国的习俗是不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谈别人的缺点,真有这回事吗?”楚宣王说:“真是这样。”江乙说:“那么像白公那样的乱事能不成功吗?真要是这样,我们的罪过也就可以免除了。”楚王说:“为什么呢?”江乙说:“州侯做楚相,地位尊贵而专断,您周围的人都说他‘没有专权的事’,就像从一个人口里说出来的话啊!”(《楚策一》)

  平原君谓平阳君

  平原君的话,主旨在说明事物具有联系性,它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小到大,小事常常会带来严重后果。

  权力会带来财富,财富会带来美食,美食会带来骄奢,发展下去,漫无止境,就会送掉性命。它告诉人们,应当防微杜渐,从小事开始注意,把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原文:

  平原君谓平阳君曰①:“公子牟游于秦②,且东,而辞应侯。应侯曰:‘公子将行矣,独无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效于君。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应侯曰:‘公子之所以教之者厚矣。’仆得闻此,不忘于心,愿君之亦勿忘也。”平阳君曰:“敬诺。”

  注释:

  ①平阳君:赵惠文王母弟赵豹。

  ②公子牟:魏国公子。

  译文:

  平原君赵胜对平阳君赵豹说:“公子牟在秦国游历后,准备东归魏国,他去向应侯辞行。应侯说:‘你就要走了,难道没有什么指教吗?’公子牟说:‘你就是不说,我也会有话要对你说。人尊贵了,不追求富裕,富裕自会到来;富裕之后不去追求美味,美味也自会到来;已经享用美味而不追求骄奢,骄奢也自会到来;生活骄奢而不想死亡,死亡也自会到来。以前的世世代代就这样毁掉的太多了。’应侯说:‘你所指教的使我受益良多。’我听到这些,一定牢记在心中,希望你也不要忘记。”平阳君回答:“遵命。”(《赵策三》)

  昭阳为楚伐魏

  前323年,楚将昭阳领兵攻魏,在襄陵大败魏军,接着,又移兵攻齐。陈轸本是齐人,此时见宗国被兵,于是挺身而出,劝说昭阳罢兵,使自己的国家免遭战祸,这也和陈轸谋求齐、楚亲善的一贯主张相吻合。

  陈轸的说辞中,讲了一个“画蛇添足”的寓言,它告诫人们,办事应掌握分寸,恰到好处,避免劳而无功。

  原文:

  昭阳为楚伐魏①,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②,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③,爵为上执圭④。”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⑤。”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⑥。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不弱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亦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注释:

  ①昭阳为楚伐魏:这次战役发生在前323年。昭阳是楚军主将,官为大司马,掌管军事大权。

  ②陈轸:齐国人,有名的说客。

  ③上柱国:即大司马,楚国最高武官。

  ④上执圭:楚国的最高爵位。圭,上尖下长方的贵重玉器。

  ⑤令尹:楚国最高官职,是军政首脑,地位相当于别国的相。

  ⑥舍人:身边的侍从人员。卮:古代的一种盛酒器,泛指酒杯。

  译文:

  昭阳替楚国攻打魏国,击溃魏军,杀掉魏将,夺得八座城池,接着又调动军队去攻打齐国。陈轸受齐王派遣,去见昭阳,他向昭阳拜了两拜,祝贺他打了胜仗;然后起身问道:“根据楚国的规定,击溃敌军,杀死敌将,他能得到什么官爵呢?”昭阳说:“官可以做上柱国,爵位可以封上执圭。”陈轸说:“比这更尊贵的官爵是什么?”昭阳答道:“就只有令尹了。”陈轸说:“令尹是最尊贵的了,可是楚王不会设置两个令尹啊!请让我为您打个比方吧。楚国有一个举行祭祀的人,祭毕,赐给他身边的随从们一杯酒。这些人商量道:‘这点酒几个人不够喝,一个人喝还有剩余。让我们在地上画蛇吧,先画成的人喝酒。’有一个人先画好了,拿起酒杯准备喝。他左手拿着酒杯,右手仍在继续画着,他说:‘我还能给蛇画上脚呢。’蛇脚还没画好,另一个人把蛇画好了,抢过酒杯说:‘蛇本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昵!’说着就把酒喝掉了。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去了他应得的酒。如今您辅佐楚国攻打魏国,击溃敌军,杀死敌将,又得了八座城弛,兵力没有受到什么损耗,您又想去攻打齐国,齐国非常害怕您,您的威名已经远扬,这很够了,上柱国的官位之上再没有什么官职可加了。连战连胜而不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将会丧失性命,他的官爵也会留给后来的人,这就像给蛇添上脚一样啊!”昭阳认为阵轸说得对,于是领兵回国。(《齐策二》)

  (选自“中华经典藏书”《战国策》,缪文远、罗永莲、缪伟译注)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2日 21:57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