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正能量】抄表工和他的那座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他们走近抄表员与那座桥

  南方电网贵州紫云县一名山区抄表员韦成刚自筹经费为家乡建桥的爱心之举引发持续关注。近日,韦成刚的家乡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右一)与韦成刚和他的老母亲见了面,为他打气加油。王春山 摄

  央视记者走进同心村,在“连心桥”上,听韦成刚讲建桥的故事。王春山 摄

  看到韦成刚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还在辛苦劳动,陈昌凤直言很受触动。

  她在走访结束后写下微博。

  ▼

  自@南网50Hz发布《亲,你愿意为小桥添块爱心砖》一文,社会各界对农村抄表员韦成刚的个人故事非常好奇。于是@南网50Hz连日来多方走访,试图挖掘韦成刚修桥背后的故事,没想到,这碗鸡汤还不赖。

  ●这半月来,韦成刚的名字跟着“连心桥”一块火了。此前,他的同事自发在社交圈发起“助力打边河修桥”爱心筹款,韦成刚自筹6.8万元耗时2年为家乡贵州安顺紫云县松山镇同心村修桥的事迹逐渐被公众所知晓。

  ●韦成刚,南方电网贵州安顺紫云供电局松山供电所配电班配电线路维护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基层抄表员。这位沉默寡言的贵州汉子曾经是普通农民,当过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副支书,现在是供电员工,他说,修桥是埋藏心底20多年的心愿,是他的“报恩”。

  目前,一座已建好桥墩的“半成品桥”已经在同心村架起,几千村民告别了蹚水过河的日子。韦成刚期待,小桥能早日完工。

  1

  村里唯一的桥建起来了

  同心村所在的松山镇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全镇境内有2条河流,200多个村民组,这里是贵州省最典型、最贫困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3月到了,小桥两岸的油菜花盛开了。“亦言” 摄

  “同心桥”便建于格凸河的支流——打边河河畔:宽4米、高5.2米、跨度33米的钢筋混凝土桥墩,钢绞线铺的桥面上简陋地铺好了木板。尽管还没有护栏,但并不影响行走,背着书包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过桥。

  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到了,河岸两边,满目的金黄扑面而来,衬得桥墩格外洁白。

  “这个桥就是同心村狮子寨那个抄表员韦成刚建的,周末就在这里施工。”淳朴的农妇说道。王春山 摄

  农忙季节即将开始,同心村委主任杨胜方很感激这座“半成品桥”的建成,他说,没有修桥之前,对于打边组的老少,特别是娃娃上学很不方便,汛期一到更是危险,娃娃上学读书都要大人护送。

  最近,同心村附近的摆羊村有10个学生转学到小牛场中心小学,校长王建勇说是“连心桥”给学校增加了生源。如今遇到雨天,家长不用再往返接送孩子,老师不用再护送学生过河回家。

  2

  抄表员自筹6.8万建桥

  “连心桥”目前只建好了桥墩,因为资金短缺,韦成刚不得不暂停了桥面的修建工作。在此之前,为了建桥,他已经花光了工资积蓄和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借凑来的钱,总共6.8万元。

  开始建桥是在2014年,彼时韦成刚已经是松山供电所营业班的业务骨干,他的工作并不轻松,要负责松山镇8个行政村低压线路、配电变压器运行维护以及1324家农户的抄表收费和用电故障处理工作。

  平时,村民见到韦成刚,经常是穿着胶鞋,骑着摩托车过河去抄表的样子。刘高才 摄

  修桥一般在周末进行,韦成刚雇佣了9个村民帮工,每个村民每天的工钱是92块钱,其中还包括12块钱的生活补助。记者看到韦成刚的手写账单,光是请师傅开拌合机就花去了1650元。

  韦成刚的手写账本。

  被韦成刚修桥的执着所感动,同事“亦言”也自发在在社交圈发起“助力打边河修桥”爱心筹款,一下子得到了全国各地100多位朋友的支持。在“学雷锋月”,韦成刚和“连心桥”的故事开始在朋友圈得到关注和传播,很多同事和朋友期待,建成的小桥可以“圆孩子的上学梦”。

  韦成刚说,有大家的支持,估计桥很快就可以继续开工了。

  而在昨天,还有一个好消息传来:当地交通部门会在小桥修成后,帮助韦成刚做好小桥的质量检测工作。

  3

  修桥为报恩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韦成刚

  眼前的韦成刚皮肤黝黑,话并不多,显得有些木讷。只有在讲起建桥时,这位43岁的抄表员才会用不甚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向我们一遍又一遍解释各种原材料的专业名词。

  把全部家当拿出来建桥,家里人不反对?韦成刚加重了语气:“这是我母亲的愿望,也是我小时候的愿望。”

  70年代,韦成刚出生在同心村狮子寨一个普通的苗族家庭。在村里他家是最穷的一户,因为父母身患残疾,家里4亩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忍饥挨饿成了韦成刚抹不去的童年记忆。靠当地政府的救济和东家一碗粥、西家一碗饭,他和弟弟才能健康成长。

  韦成刚还记得,同心村生产队队长和学校班主任给他垫钱交了学费,他才能跟其他孩子一样上学去。遗憾的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高二时他选择了辍学务农。“小时候上学我也要趟水过河,村民都希望这里有桥。”韦成刚说。

  当听到韦成刚要建桥,弟弟、弟媳妇都慷慨解囊。年迈的母亲说,桥修好了,可以方便同心、摆纳、牛场、摆羊4个村的村民做农活、出行,也是报恩。韦成刚当时还有一个想法:“村委会也没有充足经费,有些村民也很贫困,那就我来建吧。”

  4

  反哺家乡:带领村民科技致富

  韦成刚倾尽家当建桥,外人的评论多数是:一个小人物想干成一件大事,不简单。

  相熟的村民和同事却不这么认为,这个穷娃从辍学后到当上村副支书,再到现在成为抄表员,20多年来一直在报恩:创办科技图书室、带村民搞“立体农业”、修公路、绿化河岸改善河道……

  韦成刚在翻阅过去自己一手创建的科技图书室。王春山 摄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遵义花茂村时说,在这里找到了乡愁。同年7月,韦成刚得到县农业局水产所的支持,在打边河中上游投放20000余尾鱼苗,借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他说,家乡的自然灾害多发,改善生态环境,乡亲们才有致富的希望。

  在韦成刚带领乡亲们发展立体种养殖时,同心村的农网改造还未开展,期间发生的一次停电事故让韦成刚意识到电力保障的重要性。于是,2010年,他成为了一名基层供电抄表员。

  韦成刚平时的工作有多尽职很多人无从得知。他的同事易开佐却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胶鞋的故事:“我和他共事差不多4年了,他已经穿坏15双胶鞋了,农村一双胶鞋一般穿半年,你看他走了多少路。”

  20多年的报恩路,韦成刚一路走来,成为贵州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贵州省农村拔尖乡土人才、第三届贵州省杰出青年、贵州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

  5

  一个父亲的心愿

  闲下来的时候,韦成刚会坐在自家的织布机前,回忆与妻子的点点滴滴。妻子生在富裕之家,织布手艺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他,并生下一对可爱的女儿。

  可惜,妻子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于6年前故去。这个曾经红红火火的家,顿时陷入萧条。

  韦成刚坐在织布机旁,回忆与妻子那些创业的岁月。如今,纺纱机已交由婶婶代为保管和生产。王春山 摄

  从贴身揣着的钱包里掏出妻子的身份证时,韦成刚已经哽咽:“如果妻子在,她也会支持我建桥的。”

  如今,一对乖巧的女儿在县城上高三,周末才回家。韦成刚偶尔也会愧疚,平时没有时间去学校看望孩子,忙于建桥周末也没时间陪她们。

  他的心愿就是两个女儿可以考上大学,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他说,这是一个当父亲的最大的心愿。(来源:南网50Hz)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7日 15:32 来源:共产党员微信 编辑:张青津 打印